如果說第二次機會是隆武時期,那第一次機會就是弘光政權(弘光政權的局勢要比隆武強很多,倘若聯合大順軍,不至於此)。那就說說第二次機會。

清軍確實戰鬥力強悍,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其多鐸部和阿濟格部展現了極強的作戰能力,被崇禎皇帝喜愛的明朝大將們,當了「貳臣」後也積極響應反擊漢人,大順軍之前作為清軍南下的屏障在客觀上保護了南明一段時間,但大順潰敗,李自成死亡,南明就面對清軍的直接打擊。外部環境惡劣,內部也不好,弘光政府瓦解後,掀起了唐王魯王的奪位之爭,直接斷送了南明反撲的第二次機會。

隆武帝劇照

弘光朝廷覆亡,以皇帝為標誌的國家再次中斷。南方漢人宛如晴天霹靂,真是多事之秋。為了南明的延續和官紳他們自己的利益,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分別被福建、浙江將領擁戴續寫明祚。信息不便和利益所驅造成了一國二主,但江南普遍在名義上承認隆武政權為正統(隆武被擁護的時間稍早一些)。

魯監國所在的浙東處於抗清前線,他又不被大多數地區所承認,局面困難,面對強敵雖有進取之心(曾經北上,以失敗告終,從此斷了北伐念頭轉為守勢)但卻無能為力。

多爾袞劇照

魯監國騎虎難下,手下的大臣分為兩派,一種同意在名義上承認隆武政權,一種反對。隆武帝也被擁立大臣挾制,權力不集中。隆武帝曾派使者去浙江,但是死在監國的將領手中,矛盾愈加深重。隆武帝和魯監國紛紛像對方將領拋去橄欖枝,可謂是互挖牆腳。他們以高官作為條件換取支持,使朝廷一片烏煙瘴氣。

隆武政權權臣鄭芝龍僅僅想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鄭氏兄弟擁護唐王也夾雜私心,是一種政治投機),毫無大局意識,魯監國在前線抗清,他則選擇按兵不動,這樣的明軍怎能有作為?南方鬆散政權不能形成強有力的抗清力量,權力的爭奪也愈發的讓各地實權人物處於觀望的態度,對統一戰線形成極為不利。

隆武帝很多政策還是好的,對待剃髮的南逃漢人也是一種寬容的態度(不同於弘光政權),他也想有一番作為,一度要遷都去到明清爭奪激烈的前方地區(這麼做也想擺脫權臣鄭氏兄弟的挾制)有中興之主的樣子。和魯王的內部鬥爭消耗了很多精力,葬送了南明的第二次機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