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勢力被司馬家取代,其實背後是門閥士族的作用。曹魏勢力興起雖有曹操南征北戰的功業,但門閥士族依然是看不起曹魏勢力。門閥士族的興起是秦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後,西漢、東漢在地方上形成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大族。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後,中央朝廷管不過來後形成的地方豪強勢力。通過把持漢朝的選官制薦舉、察舉的方式,控制了地方的政治形態。

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可以籠統的講門閥士族最大的問題是誰當皇帝無所謂,但別影響我家的利益。在這背景下世家大族的爭鬥不斷,這之後西晉八王之亂,東晉以及其之後宋齊梁陳內部殺戮不斷,就是世家大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一個經濟利益衝突說得有些籠統,實際情況比這複雜。世家大族形成門閥以後的最大問題不是簡簡單單腐朽、落後、奢侈可以概括的。這裡面有人的本性在起作用,基於經濟基礎上階層會有一系列文化、禮儀、婚姻等來固化階層利益。具體到某個人和地方,簡單來說就是歧視鏈,這些和人與生俱來的傲慢與偏見有關。我們現在網上的地域黑、地圖炮等,以及與之類似的一起看不起某省的人;某省江南看不起江北的人;某市看不起所有外地人等,還有豆腐腦吃甜吃咸,吃大米還是吃面好南北之爭等之類都可以在網上吵成一片,就是此類問題。但這些問題在我們現在也只是打打嘴皮子仗,是不能放在正式場合說的,這是政治不正確的表現。但在魏晉南北朝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門閥士族們是正式把這些東西刻在腦門上的。本來中國就比較大,十里不同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那時,你一個走路不同,禮節不對,口音不對,用詞不當等等諸多屁大事情可能成為恥笑你的借口。並且這一切還不看事情對錯,只看門第和姓氏,姓氏高了什麼都對,是名士風範,是寒族做什麼都是被嘲笑的借口。說句實話這種歧視鏈就是這些所謂門閥大族想形成自然而然掠奪你寒族的借口,再經文化上(在印度是宗教)固化可能會形成這些事是天然的感覺,類似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中國已經形成類似種姓的階層固化的現象。這一現象一旦形成就會造成實際上的思想、政治、經濟的分裂,魏晉南北朝一直無法統一的道理就是門閥士族。

但中國為什麼這一現象沒有持續下去,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地緣政治原因。先說簡單的,首先,中國一直都是同一種族,雖有白匈奴但也是少數,不會形成印度由於膚色的原因形成天然的歧視鏈。

本來這些歧視就是經不起推敲的,但這種歧視鏈會嚴重影響對事情的看法,不說魏晉南北朝的事情,魏晉南北朝這類事情世說新語寫了很多。單就北宋時王安石變法就可以看出這些問題的危害,王安石是南方人,所以支持變法的都是南方人,反對的都是北方人。本來變法就是一件大事,其中肯定是有利有弊,大家應該靜下心來,認真討論變法的弊與利,多少要幹事的樣子!但實際呢,以地域分成舊黨新黨,不說對錯只問黨同。蘇軾說句公道話都弄得里外不是人。這類事情唐朝牛李黨爭,明朝的東林黨人也有這現象。這已經後世皇權已經加強的情況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就不是黨爭了,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視蔑視。你寒族說一句話,人家鼻子一哼,對你就是愛理不理,就像印度高種姓對賤民一樣。

那事情咋辦,中國不像印度就一個印度次大陸,基本上熱帶亞熱帶氣候,沒啥事。中國比印度大多了,從氣候角度講也不穩定,就到現代不也一樣,年年不是這裡澇就是那裡旱,仔細查查就會發現幾乎每年都又不同程度的災害。在地理上也是從溫帶、寒帶、熱帶、亞熱帶,平原、山地、丘陵、草原、江河什麼都有。管理這麼大國家,每年的事情會少了嗎!中國還有一個很特殊的黃河,這是一條大家都知道的河流,不僅僅是含沙量大的問題,黃河其實在有人類以前,一出鄭州花園口是沒有固定河道的,是漫流狀態,自己想咋流就咋流,以泰山為中心,今年奪淮河往南流,一旦淤積多了,明年就漫流往北奪海河入渤海,在一個從河北到安徽的大範圍內漫流。我們現在的河道是人工挖的,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治理黃河,就需要我們形成一個上下游地方人統一起來一起全流域治理的國家。否則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就這一直到現在雖然黃河流量小了,但治理黃河依然是國家大事,何況魏晉時期。

說這些事情就是說,治理國家干大事需要的是,從基層干起,明白治理國家問題核心在哪裡的人才,干實事的人。不需要那些談論玄學,談吠陀經的人;中國不是印度沒什麼事情的國家。

門閥士族們侃侃而談,不屑於談實務的才是最大的問題,魏晉南北朝往往都是,士族居高位不幹實事,皇帝任用寒族去干實事,掌握機樞的反而是寒族。對比曹操和司馬懿就是:曹操是那個寒族幹事的人,司馬懿是哪個不幹實事的士族的人。相比其他門閥士族司馬懿是比較能幹的人了,但對於一個帝王來講還是差很多,帝王不是能忍能熬會殘酷就可以的了。


當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取消,中國古代傳統上都說士農工商,但實際在這四大階級下還有更低的階級,如「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廣東疍(dàn)戶」。一般最早都是歷次改朝換代後前朝的遺民後裔。

雖然古代中國的階級固化相對沒有印度嚴重,但實際上這些受歧視階級的形成原因,卻和印度賤民相似,印度經歷的外來入侵和戰爭甚至比中國更多,被征服者往往就成了賤民。

雖然中國的很多朝代如清雍正時期從法令上廢除了賤民。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疍戶等,命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但雍正自己也經常「全家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時間一長不又是一個新的賤民階級出現了?

所以哪怕是實現法律上的人人平等,指望封建王朝都是不可能的。1947年民國憲法制定,規定中國國民於法律上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別,均為平等。這才開始在法律上正式承認人人平等。

一直到1949年後,疍家人上岸居住,孩子們進了學校讀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幫助疍家的青壯年讀書識字,並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使他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觀,使疍家人能正常地溶入現代社會。到今天我們才可以說,中國確實在人人平等上真正進入了現代社會,這也是我們能領先印度的根本原因。


樓上說的極端了,把印度的極端種姓制度和前朝相比……自隋代以來,科舉制是打破貴族壟斷的最重要的制度。你們可以看歐洲,中世紀以後才有文明,歷代貴族都龜縮到城堡里,打劫農民,強迫繳稅、交糧,不給就打劫。哪裡有保護普通群百姓城市?中國的城市是保護百姓的,一旦打仗百姓是要撤回城市的。歐洲貴族只有城堡,保護的是貴族利益,一旦戰爭死守城堡是不會估計百姓利益的,這是千百年來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不同點。所謂種姓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不存在,只有文化鄙視沒有種性鄙視。尊我華夏文化、尊我華夏衣食……都是中國人!中國歷代的容文化也是華夏兒女傳承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老的「鑽木取火」「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無不透著民族不怕鬼不怕邪的鬥爭精神,中國人從來不是什麼「神」的奴才,更不是羔羊。中國人的精神就是鬥志!西方的神是西人主宰,東方的神是和人類平等(敬而遠之)東方的神需要人皇的冊封,西人的神需要人類獻身。中國人是精神貴族,西人是精神奴才。


中國古代能和印度對比的種姓制度只有夏商周了,從秦漢時期就已經沒有這種絕對的種姓制度了,雖然階層在但是和種姓完全兩碼事

種姓制度代表著血統身份,是什麼血統在什麼位置,低血統服務於高血統的,生生世世不可變,這點倒是和古代夏商周的封建奴隸制類似。

但是在秦朝時期就開始實行軍功制,能力強者封官加爵,給了底層士兵可以翻身上去途徑。

另外郡縣制讓官員進入地方成為地方長官,打破了當地大家族絕對獨大的情況,印度現在邦的長老比地方長官權利還大。

所以樓主的題目非常不準確中國古代有階級,但是類似種姓的制服很早前就沒有了


其實有,不過你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變換身份,最簡單的生孩子,男丁多,通過勞動;其次也簡單的通過科舉,還有簡單的通過好的主子,東家賞給一大筆錢,買點低,買點房子,但一般都不會碰到,最後最後不行還可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呢。之少你的身份可以轉換,而印度,你是轉不了的,莫迪雖然是總理,但他還是首陀羅,一輩子改不了,永遠也變不成婆羅門,如是而已


中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種姓制度,但有職業歧視,如工匠之類。

社會上普通的階級歧視自秦代就不再存在,因為國家均屬一個人所有。而隨朝建立的科舉制更是中央政府閹割門閥勢力的利器,間接地推動了社會平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