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的土地和人口發生着不斷的變化,但是中華文化卻在變化中得到傳承。漢字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寶藏,它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語言之一,並且有着豐富的含義。

  如今的我們大多都使用簡體字,而文字在傳承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小篆便是從前的一種字體。而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人們即使看到了古代的漢字,也有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含義。

  在蒙古國中部,有一座名爲杭愛山的山峯,而這座山峯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又被稱爲燕然山。在《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漢時期的將軍竇憲曾經率領大軍大敗北匈奴,並且封了燕然山。而隨行的人之中,有一個名爲班固的,此人爲了紀念這一個偉大的時刻,便寫下了《封燕然山銘》,並將其鐫刻在摩崖之上。

  雖然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燕然山這麼大,當時班固到底派人刻在了哪裏?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這些石刻還是否能夠找得到?這都是人們曾經疑惑的問題。直到1980年後,有人在杭愛山附近發現了很多刻有文字的石頭,這吸引了考古學家的注意。

  一年多前,有專家在杭愛山的一處斷崖上發現了成片的漢字,於是他們便聯合蒙古成吉思汗大學對這個石刻進行了現場鑑定,最終確定,這便是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銘》。

  整個石刻的正面都是用隸書撰寫的,經過了兩千多年風雨的洗禮,很多文字早已難以辨別。不過,科學家們經過了一番周折,利用了很多的先進科技手段,最終還是將其翻譯出來。

  我們都知道,漢朝最大的敵人便是匈奴了,這是一個經常騷擾我國邊境的國家。而秦、漢與匈奴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幾百年,經過了幾代戰將的浴血拼殺,最終才成功擊潰他們,解決了我國的邊境問題。而竇憲和班固便是完成這一壯舉的人,因此這一戰對於漢朝而言,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封燕然山銘》的創作原因。

  考古學家通過對《封燕然山銘》這篇文章,更好地瞭解了漢朝期間的一些情況,也深深爲國家的興盛而驕傲。

  參考資料:《後漢書卷廿三·竇融列傳附竇憲》、《國學常識全知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