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給高溫超導這個長期陷於困境的領域提供了新的線索。在最好的可能性中,有望使人類理解高溫超導的機理。當然,也有可能還是空歡喜一場,跟以前的若干次興奮一樣歸於沉寂。

下面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

傳統上,人們對於一些簡單物質例如水銀的超導,已經提出了一種成功的解釋,叫做BCS理論。BCS這個名字是它的三位提出者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首字母縮寫,他們三人因此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在BCS理論的框架內,超導轉變溫度很難超過40 K。

1986年,兩位科學家Bednorz和Müller發現了一類新的超導體系,就是銅氧化物。這個領域迅速成為最火熱的物理學研究熱點,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全世界的實驗物理學家們,開始以瘋狂的熱情,夜以繼日地嘗試銅氧化物的各種元素組成和比例,就像做排列組合似的,這種做法也常被比喻為炒菜。經過這種地毯式的搜索,果然找到了一些超導轉變溫度很高的體系,典型的例子如釔鋇銅氧(Y-Ba-Cu-O)和鉍鍶鈣銅氧(Bi-Sr-Ca-Cu-O)。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學家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例如朱經武、趙忠賢等人,這是值得我們喝彩的。

但是在理論方面呢,銅氧化物超導的機理卻完全搞不清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是BCS理論。想想看,全世界最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們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卻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人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領域啊!

好,現在我們可以說到曹原等人的工作了。以前對石墨烯的研究,針對的都是單層的石墨烯。最近有理論家預言,如果你取兩層石墨烯,並且讓它們之間偏轉某個角度,就有可能出現一些新的性質。

曹原等人做的,就是這樣的實驗。在偏轉角為1.1度的時候,雙層石墨烯的體系表現出了驚人的性質,所以他們把這個角度稱為魔法角度,magic angle。什麼驚人的性質呢?

無偏轉(左)和偏轉1.1度(右)的雙層石墨烯

第一個驚人的性質,是這個體系成了莫特絕緣體。

什麼叫做莫特絕緣體?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是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莫特絕緣體指的是這樣一種體系:根據最基礎的導電性理論,它應該是導體,但由於某種超越基礎理論的高級因素,它實際上卻是絕緣體。這種超越基礎理論的高級因素,就叫做「關聯」(correlation),指的是電子之間的瞬間相互作用。

更具體地說,在莫特絕緣體中,平均每個原子有一個價電子。但這些電子之間的排斥作用很強,如果讓兩個電子同時出現在一個原子上,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結果是電子們只好「一個蘿蔔一個坑」地待在相應的原子上,誰也不能動,所以整個體系成了絕緣體。

第二個驚人的性質,是魔法角度下的雙層石墨烯這個莫特絕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又會變成超導體。什麼條件呢?加個門電壓,向體系中注入電子,或者反過來,從體系中取走電子。曹原等人發現,這個體系的超導轉變溫度是1.7 K。

這兩個性質之所以驚人,是因為瞭解超導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典型的銅氧化物的行為。許多銅氧化物就是如此,本身是莫特絕緣體,但你如果通過摻雜改變化學組成之類的辦法注入或者拿走一些電子,破壞掉原來「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僵持局面,它一下子就變成了超導體。絕緣體和超導體相距得如此之近,這就是高溫超導的一個典型表現!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曹原等人的工作,重要性在哪裡了。這個1.7 K的超導,本身沒有實用價值,但是它給銅氧化物的超導提供了一條全新的線索。


超導是一種宏觀量子現象,當溫度降低到轉變溫度(Tc)以下時,材料的電阻率降為0,同時具有完全抗磁性。

目前有很多種超導體被發現,從傳統的金屬,合金到高溫超導(陶瓷材料),鐵基超導體,有機超導體,摻雜石墨烯超導,到這次剛剛發現的「魔角」石墨烯超導。

在物理學的三月會議上,「魔角」石墨烯超導的發現已經引爆了現場,這張圖片不禁使人想到當初高溫超導初次被發現時報告的盛況。

常規超導機制是上世紀50年代由巴丁,庫帕和施裏弗發現的,所謂BCS理論,常規超導機制解釋了金屬和合金的超導電性。常規超導體現在已經有很重要的工業應用,比如超級對撞機裏用的強磁體就是用常規超導體(Nb_3Sn)做成的。

BCS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金屬中的電子在電聲子相互作用機制下形成配對,配對後的電子(庫帕對)是穩定的,電子的量子力學基態相應會發生重構。本來電子的運動很容易被雜質,缺陷影響,但現在因為庫帕對是穩定的,拆散庫帕對需要消耗能量,這樣就解釋了超導現象。

關於高溫超導等非常規超導的機制,目前物理學家們還有爭議。一般的看法是這裡電子和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強關聯)會很重要,考慮微觀模型的話,最簡單的就是所謂哈伯德模型。

在哈伯德模型中,相鄰格點上的電子可以跑來跑去(能量為t),同時如果相同格點上有兩個自旋相反電子的話,系統會有一項排斥能(U),

這裡U項代表的就是電子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U很小的話,這個系統對應的是金屬,如果U很大(強關聯)的話,每個格點上正好只有一個電子,對應的是絕緣體。

在強關聯情形下,哈伯德模型也可以改寫為t-J模型,

上式中的S表示電子的自旋,物理學家認為此時系統會存在自旋的漲落,磁機制有可能是導致高溫超導的原因,所謂磁機制就是電子通過交換自旋漲落所導致的有效吸引,就好比在BCS理論中,電子通過交換聲子(晶格漲落)會導致有效的吸引一樣。

在「魔角」石墨烯中,科學家們(包括我國的年輕科學家曹原)把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然後扭轉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週期性結構更大的系統。

單層石墨烯是個六角形的結構,C原子的三個電子(sp2雜化)在層內會形成三個化學鍵,同時每個C原子還有一個自由的電子沒有形成化學鍵,它們是屬於整個石墨烯的,換句話說每個格點上都有一個自由電子是可以跳來跳去的,這就是前面所說的t項,經過計算,我們發現這個電子的色散關係(能量-動量關係)是這樣的,

它的突出特點是存在一些狄拉克點,在這些狄拉克點附近,電子的能量和動量是成正比的,ω=vk,有效質量為0,這和光子的色散關係一樣,從這個角度說在狄拉克點附近的量子激發,其運動是「相對論性的」。

平均而言,每個格點上只有一個電子,此時系統的費米麪正好在狄拉克點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的行為既不同於金屬,也不同於絕緣體。但如果我們給系統摻雜的話,費米麪的位置會升高,或降低,此時系統就會轉變為金屬。

以前曾有人用堆積木的方法,在二維的石墨烯上堆金屬,這樣相當於是改變了層內電子的濃度,從而得到了超導電性。

但這次,科學家是把兩層石墨烯堆在一起,並旋轉了一個特定角度,這樣的後果首先是改變了材料整體的對稱性,直觀的看,「重複出現」的週期性結構變大了,這使得電子在動量空間重複出現的週期結構會變小,準粒子的色散關係在變小的動量週期空間(第一布里淵區)會發生摺疊,旋轉角度的不同,會調控色散關係摺疊的具體細節。

同時兩層石墨烯之間的電子也是可以跳來跳去的,這也會影響準粒子的色散關係。如果電子的濃度不變的話,此時平均而言每個格點上還是佔據一個電子,系統表現為絕緣體(莫特絕緣體),但如果我們用某種方法使得系統內電子的濃度發生改變(科學家在這裡使用的是門電壓),費米麪的位置就會發生移動,如果正好移動到色散關係摺疊後導致的平坦的地方,超導就會特別容易發生。

這個研究的新穎之處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方法,重現了高溫超導的主要特徵,在高溫超導中,也是二維繫統(二維CuO面),也出現了莫特絕緣體,通過氧含量調控層內電子的濃度,使得超導現象發生。

這個研究會幫助人們理解長期懸而未決的高溫超導機制問題,同時展現了調控物性的多種可能性(通過旋轉角度和門電壓),這都為未來設計新的量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性。


高溫超導難題的關鍵在於其中複雜的相互作用——強大的電荷庫侖排斥能和強烈的自旋相互作用,導致其中電子處於強關聯的狀態,即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於電子不再能被視為近自由或簡化看待,現有的凝聚態物理論無法準確描述高溫超導現象。高溫超導的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導致其複雜的相圖。其中母體,按照傳統金屬導電理論,其能帶為半滿填充,本應該是很好的導體,但是因為關聯效應,電子能帶發生劈裂,導致費米麪附近沒有態密度,反而是絕緣體。稱之為莫特絕緣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摻雜,會出現一系列複雜的電子態,反鐵磁、電荷密度波、自旋密度波、贗能隙、超導等,超導只是其中一員,而且其能量尺度要遠遠低於庫侖排斥能和磁交換相互作用。正是如此,高溫超導的難題,近30餘年來都未曾解決。

曹原的工作,重點是「模擬」再現了高溫超導的物理現象,但並沒出現高溫超導(最高超導溫度1.7 K)。通過魔轉角石墨烯構造摩爾紋,極大地擴大了石墨烯的晶格,使得原本載流子極其稀少的石墨烯,在大晶格下的小布裏淵區構成半滿填充。恰恰是半滿填充的時候,出現了絕緣體態。通過估算其他物理量,曹原等人認為該體系也是強關聯的狀態。最重要的是,通過門電壓可以非常乾淨地調控載流子濃度,他們神奇地發現了超導現象,而且構造出來的相圖和高溫超導相圖也是非常像。所以,他們的工作表明高溫超導機理問題,或許可以通過其他系統「模擬」的方式來研究,而不是一定要執著於材料本身。

需要注意的是,石墨烯超導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實際上,少層石墨烯裏摻雜鹼金屬就可以實現超導,其臨界溫度也可以達到10 K左右,但理論普遍認為這屬於常規的BCS超導,和高溫超導現象完全無關。曹原的實驗需要技術非常高,目前也僅有零電阻的證據說明超導,尚未有抗磁性的數據,即使兩者都有證明超導的客觀性,仍然無法排除是否就是莫特絕緣體裏的高溫超導現象,進一步的實驗仍然有待實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