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沙赞!》海报

  注意:本文有剧透

  14岁的少年比利从小和母亲走失,自此一直在各个寄养家庭中辗转生活,也从未放弃寻找母亲和回家的愿望。这个身世悲惨的少年在某一日突然得到了魔法世界的眷顾,成为魔法继承人,得到奇异能力,还能瞬间变身成大人了。这大概就是《雷霆沙赞!》(Shazam!)的主要设定。

  要我这外行人说,《雷霆沙赞!》就像是超级英雄里最最lucky的美少女战士。除了他,还有谁享受着喊一句口号就从小屁孩变身万能帅气肌肉大叔的待遇?这设定对我而言,真的新鲜,上一次看未成年变身成年人还得到魔法能力的故事,还是动画片《魔法小甜甜》那会儿了(也别说啥暴露年龄了,在座的各位应该有不少都看过)。

  《魔法小甜甜》

  《雷霆沙赞!》

  这种超级英雄堆里少见的“小甜甜”式变身设定,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而扎克瑞·莱维的幽默演绎也确实让这个身高超过190的肌肉猛男真的看上去有一颗脆弱通透的少年心,反差萌能萌出“妈妈”们一脸血。在电影中,变身“沙赞”后的比利,没怎么像其他超级英雄纠结惶恐于新身份,或者急着拯救世界,而是像所有急于长大成人的少年一样,和朋友买啤酒试喝、装成家长带朋友逃课、进脱衣舞俱乐部,体验所有只有大人才能干的事儿。超能力呢,用来做YouTube网红,用来给路人们的手机充电,用来让提款机瘫痪,抱一堆钞票搞一堆游戏设备回家猛玩。“反英雄”式的塑造,对青春期少年有趣但无聊的日常描写,让《雷霆沙赞!》的前半程,像超级英雄版的《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拉近了这个人物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使得比利的成长让人有了共鸣。

  《雷霆沙赞!》剧照

  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都与“成长”这个母题分不开。《雷霆沙赞!》的比利一直在拒绝成长。他守着母亲给他的指南针,相信母亲在等待他回家。这让他一直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不承认新家庭给予他的爱,也不愿结交朋友,向人敞开心扉。“母亲”这个形象,将他禁锢在儿时走丢的那一刻,他所凭依的、奉之为信念的,就是回到母亲身边这件事。这让观众在电影前半程一直担心着比利,因为观众都看得出来,比利的走失明显是一次遗弃行为。如果比利有一天必须要面对真相,该会有多么心碎呢?

  然而当那一刻到来,比利却并没有崩溃或者迷失,他甚至带着对生母的怜悯,将指南针留给了她,“我想你比我更需要它”。生母的不负责任、自私,没有通过血缘在比利身上刻下痕迹。而相比之下,本片的大反派“希瓦纳博士”同样揹负着原生家庭创伤,却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在影片一开头,就非常细致地刻画了童年希瓦纳被父亲和哥哥蔑视和讥讽的日常,恶劣的家庭关系塑造了希瓦纳的扭曲人格,这种伤害一直持续到成年,以至于在他得到超能力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弑父杀兄。

  马克·斯特朗饰演希瓦纳博士

  而同样揹负着悲惨命运、被生母遗弃的比利,如果成长中稍有偏差,难保不会成为另一个“希瓦纳博士”。但幸运的是,他在还没有被愤怒和怨恨侵蚀之前,找到了真正的家:一个对他真诚、友善、关心、充满爱的集体。

  电影所塑造的收留比利的寄养家庭,一对曾经也是孤儿的夫妇照料着好几个肤色、性格各异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庭中时,比利倔强地和大家保持着距离,但在相处过程中,还是一点点被“家人”们的热情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一定是相互的,正向的付出会带来正面的反馈。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寄养家庭的卡车上贴着一行字:“我是一位寄养妈妈,而你的超能力是什么?”——爱确实是种了不起的能力,永远能托起一个将要或已经跌入谷底的人。一个知道自己有家可回、有家要守护的人,总归不会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部分放在游乐园里,和比利在游乐园中被母亲遗弃形成互文。在游乐园里失去的家人,比利在游乐园里找了回来。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们,与比利一起共享“沙赞”之名,共同战斗,成为了电影的高光时刻。

  另外表扬一句,电影兄弟姐妹们的设定和变身后形象,基本都尊重了原著

  《蜘蛛侠》里强调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成为了许多超级英雄电影精神内核。之前我曾在

  《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评论

  中感叹,责任越大,往往意味着生活中的危机四伏、孤独寂寞。那为什么我们要奉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呢?为什么不能像小比利一样,把这上天恩赐的能力当成杂耍和捞金手段,游戏人间呢?《雷霆沙赞!》给出了一个近似答案的场景:比利的一次面对人群的作秀,导致一辆公交车从高架上摔落,虽然比利也用超能力救下了人们,但这并不值得骄傲。

  能力越大,意味着你的随手之举会对世界造成百倍千倍之于普通人的影响。你能拯救世界,你也能毁灭世界,当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拥有超能力,他所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好处一样大。“责任越大”四个字里包含的,不仅仅是打败坏人,还有一层意义是:约束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