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歌舞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不僅現代人離不開,就連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對歌舞藝術有着強烈的需求,哪怕是去了極樂世界,也希望有歌舞相伴。在這方面做得最“夯”的就是他了,一位你不知道的皇帝。他在墓室中留下一組浮雕,同時還留下了三個謎團!這位皇帝佬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解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他就成都永陵博物館的“主人”,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經過專家對永陵的考古研究,發現王建石棺的腰部有神祕人像,仔細觀察發現,竟是一組浮雕,細細數來,一共有二十四個;浮雕的人物,造型各異,大部分石像還手持“奇形怪狀”的樂器,而且皆爲女性,從服飾和髮髻來看,與中原女子有些差異,給人一種濃濃的異域風情,在石棺上雕刻樂伎都已經夠奇怪的了,還要雕刻外國樂伎,這豈不是怪到了南天門?

  專家們將浮雕人物的服飾和髮髻與文獻典籍中的記載相對比,發現她們和西域女性的裝扮極爲相似,進而推斷出這是一羣來自西域的女子;然後又在古代文獻中,找到了關於這些“奇形怪狀”的樂器的記載,進而確定了這些樂器的名字,接着推斷出,這組浮雕表現的是宮廷歌舞的盛大場面,而表演者是一羣來自西域的歌舞樂隊。因此,專家稱之爲“二十四伎樂”。

  王建做爲一個皇帝,活着的時候歌舞昇平也就罷了,死後還要把樂伎們刻在石棺上,也許他是怕在地下太無聊了吧,雖然專家弄清楚了浮雕的含義,但問題卻沒有徹底解決,很快,就出現了三個難解的謎團。

  第一:伎樂羣雕廣場上的“二十四伎樂”,爲何只有“二十二個銅像”?

  爲了展現千年之前的宮廷樂舞,成都有關部門就以“二十四伎樂”爲主題,修建了伎樂羣雕廣場,可是有個問題卻讓人疑惑不解,“二十四伎樂”到了羣雕廣場怎麼就變成了“二十二樂伎”呢?經過小編對浮雕的仔細觀察,發現這二十四人之中,只有二十二人手裏拿有樂器,所以答案就很明確了,“二十二銅像”所塑造的只是手拿樂器的浮雕,叫做樂伎,而另外兩個沒有樂器是舞伎,所以就被“拋棄”了。當然,小編的這一答案,也得到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確認。

  第二:“二十四伎樂”演奏的是什麼樂曲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解這二十四位表演者,因爲她們來自西域,而西域能歌善舞的女子大都出自龜茲國,所以這十有八九是一支“龜茲樂隊”。根據資料記載,唐玄宗根據西域歌舞改編了一支宮廷樂舞,叫做《霓裳羽衣舞》,這隻樂舞一直是宮廷樂舞的代表,直到今天也是經典。因此這二十四位伎樂給皇帝王建演奏的樂舞,也許就是經典的《霓裳羽衣舞》。因爲經典的東西人人都愛,根據史料記載,王建也不是一位精通音律和歌舞的人,所以當時最流行什麼就看什麼,就如同我們網上購物一樣,銷量最高的一款始終是我們的首選,對王建來說“流行度”最高的樂舞,就只有《霓裳羽衣舞》,不選它還能選什麼呢?

  第三:如此多的樂器是怎麼演奏的呢?“二十四伎樂”所用的樂器高達20種,有以琵琶和古箏等爲代表的絃樂,也有以笙和簫爲代表的管樂,還有以各種鼓爲代表的打擊樂等等。如此豐富的樂器是怎麼配合,彈奏出美妙的旋律呢?小編在看完《24·伎樂》的表演後得出了結論,首先它們不是同時演奏的,因爲這樣會形成聲樂之間的衝突,產生不和諧的音調,從而影響整體的觀賞體驗,所以是根據音律來組合樂器,再搭配舞蹈。簡單的說,就是以樂器組合的形式依次演奏,在一開始就編排好順序,什麼樂器和什麼樂器搭配,然後演奏完一個段落之後,就立馬停止,下一件(或下一組)樂器再接着演奏,就像《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今,這“二十四伎樂”已經是成都人民自豪的文化遺產,而以此改編的歌舞劇,也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獲得業界的一致好評。寫到這,小編還是挺感激皇帝王建,要不是他的“奢侈”,哪有我們今天的眼福,能夠在千年以後,一睹這失傳已久的宮廷歌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