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的人這麼牛B?他們好像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平民八卦~~~他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有什麼故事?


秀五分鐘 答題一分鐘 這個節目的主體是展現自己的學歷和經歷嗎 那一分鐘答題我覺得可以刪了 整場都拿來講講他們優秀的人生多好 反正那答題的一分鐘 也和他們的學校專業沒多大關係


並不是太喜歡一站到底

因為覺得有些題目不是很有營養,而且太偏,從而導致競爭存在運氣成分。

但最主要最根本我認為碎片化知識的學習不應該被提倡。我覺得選手能知道這麼多的知識點,但是體悟深度會深嗎?有利於自身素養的提升嗎?

確實有選手是真正有廣闊知識積累的體現,覺得於千帆就是,他答題能說出這個知識點的含義,如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是為瞭解決什麼科學界面臨的難題。遇到血壓計那道題目時,他很難受(╯﹏╰),皺起了眉頭說,這……。我想他也是在吐槽這題目的無營養吧。

現在剛好在看名校戰 芝加哥大學的於千帆選擇當英雄對戰一名哈佛大學加兩名杜克大學學生

舉其中三道題目

1血壓計最早用於測量那種動物的血壓 答案是 馬

2 五福臨門的最後一個福是什麼福? 答案是 善終

3王昭君稱作明妃是避誰的諱?

這幾道題目選手都是猜的(就在僅僅一次英雄聯盟比拼中,不是整場,還有幾道他們猜的題我忘記了)。因猜錯第二題,杜克大學最後剩下的那位選手落敗,英雄獲勝。

我覺得血壓計那個題目實在是太偏了,學獸醫的同學纔可能回答出來的吧。幸好於千帆猜對了。

這節目也有助於激發羣眾對知識的熱愛 我媽文化程度不高 但很喜歡看這個和最強大腦,說答題很刺激,有好多厲害的人。

◆分享一篇文章,覺得第二段的舉例特別貼切。( ????? )

一站到底,一傻到底

作者 鄭海嘯

伍爾芙夫人曾經為她那個年代的「新媒體」———報刊,發出這樣的感慨:「能在上午九點鐘使一百萬人的頭腦都活躍起來,使得兩百萬隻眼睛都有一些鮮明、生動、有趣的東西可看,這種本領可不能小看。但是,夜晚一來臨,這些花朵就統統凋謝了。報刊文字,倘若收集成書,往往不值一讀!」而如今各類「新媒體」———電視、網路、微博、微信的本領更是不能小看,你明知它很無聊,卻會津津有味地追著看。比如前不久我就很投入地看了一期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節目,剛好見證了一位「站神」的誕生。這位「站神」名叫曹西子,是個高中女生。很好聽的名字,很開朗的性格,又是很神奇地答對了所有的題目,讓觀眾不能不興奮。但是,從興奮中平靜下來後,我卻突然可憐起這位曹西子小朋友了。

蘇格拉底有一個傳說,這位被尊稱為「師中之師」的哲人在雅典市場上閑逛,看了那些琳琅滿目的貨攤後驚嘆:「這裡有多少我用不著的東西呵!」錢鍾書訪問美國國會圖書館,主管者引導參觀藏書庫,顯得很得意。問及錢鍾書的感想,他說:「我亦充滿驚奇,驚奇世界上有那麼多我所不要看的書。」博雅而有智慧,關鍵在於汲取知識時有所選擇。如果沒有選擇,亂糟糟的知識塞滿亂糟糟的腦袋,那麼我們的頭腦就成了垃圾桶(還是沒有實行垃圾分類之前的垃圾桶呢)。所以,答對「一站到底」這些亂七八糟的題目,其實並不值得自豪,反而讓人對你雜亂無章的頭腦有點小擔心。

也許並沒有我說的這樣嚴重,年輕人求知慾強,多瞭解一些「百科」可能也是好事。但有一種情況確實是很嚴重的,即,知識的碎片化傾向。比如,「站神」肯定知道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名稱,但很可能沒讀過任何一部莎劇。這種碎片化的知識對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幾乎是毫無用處的。對知識的碎片化了解,直接導致了我們越來越笨。美國學者協會發表報告,抽樣40所大學的考卷,測定20世紀學生文學知識之變化,發現如果以1900年為100分,1914年一次大戰前則是99分;1939年二次大戰前降為73分,1964年越戰前降至69分,1993年伊拉克戰爭前降到很丟臉的25分。我不知道學者協會有沒有最新的報告,若有,大概不超過5分?


《一站到底》應該叫《學歷展示秀》


有啊,讀書的時候那些選擇填空題經常全對的同學,後來發現都是直接做題背答案從來不看書的。

今晚看了這期節目之後我真的忍不住主動來搜這個話題來罵人了。。。

選手看起來普遍比較有學識確實是真,但各位集盡裝逼之能事我真的是無fuck說了

當然也有很大可能是節目組安排,可是節目收視率下降是為什麼難道節目組心裡還沒個b數嗎?沒b數不會調查去想想嗎?難道以為把所有選手都塑造成這樣的人設真的是討喜的嗎?難道把節目搞這麼low會提升收視率嗎?

真是服了。

我們家一直對這種節目很感興趣的,也會經常研究相關的知識,以前也有很多欣賞的節目中走出來的優秀選手,現在…對這個節目真的非常無語了。。


從2012年開始,檀越郭濤張雪健劉也行一度是我心中的神啊,這就是巔峯了吧


垃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