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醫:從一個方子看《傷寒論》的辨證核心和中醫思維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 四兩 麻黃 三兩(去節) 桂枝 二兩(去皮) 生薑 三兩(切) 甘草 二兩(炙) 芍藥 二兩 大棗 十二枚(擘)

這就是日本經方界最流行的一張方子——葛根湯。他們認爲是感冒的通治方。事實上葛根湯是《傷寒論》太陽病中篇裏的一個方子。將葛根湯放在太陽病中篇的第一條是有深意的。這個方子事實上是上篇學過的主要法則的一個總結。

“項背強几几”,這是上部缺津液,用葛根升補津液。

“無汗”要用桂枝和麻黃這兩味藥合用發汗。

“惡風”是津液虛,用姜草棗芍藥救津液。

這個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實上就是桂枝湯加麻黃和葛根。有汗是用桂枝湯的,因爲汗出導致津液虛了,裏面有姜草棗芍救津液;無汗是用麻黃湯的,麻黃湯裏有麻黃、桂枝合用發汗。現在的情況是津液虛又無汗,怎麼辦?於是用桂枝湯合了麻黃和葛根。按說津液虛是不能發汗的,但病在三陽(太陽、少陽、陽明),救了津液是可以發一點汗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經方組方用藥的第一原則,是以津液盛衰,也就是人體的能量爲原則的。所以治病求其本,辨證也要求其本,不能只死板的對應方和證,依葫蘆畫瓢。

這個方子的另一個特點是葛根和芍藥同用。葛根是升補津液的,白芍是斂降津液的,它們的作用會不會互相抵消。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力量相反的兩個藥在一起會不會抵消?一般從大局來講是不太會的。寒藥和熱藥在一起未必就變得不寒不熱,因爲藥物是走層面的,它們各有各的層面,各有各的道路。葛根升補津液是從腸胃吸收往上升津液,芍藥降津液是將全身的氣血往回收往下降,本就是兩回事兩條路。又如黃芩,主要是降半表半里和三焦系統的熱的,乾薑主要是溫裏增加脾胃功能的,經方里它們經常在一起合用,在某些局部可能會有互相牽制,但在更大的人體層面是不會一寒一熱互相抵消的。

葛根湯治頸椎病很好用。當然,我們不能說某個方子治某個病,這不是中醫思維。我們要辨證。肩頸痠痛屬於哪個病位?表證。頸椎病的主因是維繫骨頭的筋鬆弛了,脊椎承壓便用增生來增強自己,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模式而已,只要是骨節增生的問題大多不外此理。筋的問題是津液的問題。這裏是津液虛。看脈象,津液還沒有虛到陰證的程度,那就還在太陽病的範疇。津液虛的太陽病用桂枝湯,上部缺津液加葛根;有汗無須麻黃,若無汗便再加麻黃,組出方子來就是葛根湯。

上面演示的就是一個完整的六經體系治病的過程。六經辨證治病就是這麼簡單,陰陽和六經層面而已。無須止痛藥,一般也不需要額外加什麼補氣養血藥,它只去着眼整體恢復人體的運行,秩序恢復了,津液就會自回,人體很快就會自愈。《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是一套以一馭萬的方法,其中的方子也都是外感病和內傷病通治的。很多病人拿着拍的片子去找中醫,其實真正的中醫是不需要看片子的,甚至不需要問病名的,只要問證就好了,然後按六經辨證之法分析人體出現的問題,就能組方子。吃了藥你想治的病會治好,不想治的病也會治好。我自己還不會治病的時候,去找一個老中醫治我的頸椎病。我沒有說我還有失眠和便祕,結果吃了藥都好了。

在這套方法裏我們可以看出中醫的核心理念:其一,中醫是辨證施治,而不是辨病施治。其二,中醫是思考人體的,而不是研究病竈的。其三,中醫治療的是人體整體上的問題,幫助人體排病,而不是治病竈。人體治則病治,像西醫那樣只治病竈不治人體,傷害了人體不說,就算暫時對付了症狀,病還會復發和傳變。

作者:劉希顏,相關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分享是中美德,轉載請保留相關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