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塑胶微粒。(图/记者许展溢摄)

▲全台海域塑胶微粒调查结果出炉,八掌溪出海口含量最多。(图/记者许展溢摄)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去年5月耗资约500万元,执行「岛航计划」,绕行16天,针对全台海域塑胶微粒调查,在5大海域,共51个检测点,进行海水表面微塑胶的打捞与搜集,3日公布统计结果,确认台湾领海范围布满塑胶微粒,数量最多的依序为八掌溪、后劲溪出海口及和平岛,其中又以「硬塑胶」最多。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塑胶微粒。(图/记者许展溢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今天和学者举行记者会呼吁政府重视塑胶微粒的危害性。(图/记者许展溢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研究员温珮珍说明,这次由民间自发性调查,航行超过650海浬,采样后发现,每立方公尺海水中有0.016到64.12个塑胶微粒不等,若将水体换算成国际标准游泳池大小,约有30几个到10数万个不等的塑胶微粒在游泳池中。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塑胶微粒。(图/记者许展溢摄)

▲调查结果显示硬质塑胶占比最高。(图/记者许展溢摄)

其中量最多的测点位在嘉义八掌溪出海口附近,每立方公尺有64.12个塑胶微粒,相当于国际标准游泳池中有13万5千颗塑胶微粒,其次为高雄后劲溪出海口与基隆和平岛,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别有4.90与3.10颗塑胶微粒,等于泳池中有约1万颗上下的塑胶微粒漂浮其中。

温珮珍指出,这次研究采用美国非营利组织 5 Gyres网具设计及分析方法,将捞到的塑胶分成硬质塑胶(如瓶盖)、软质塑胶(如食品包装)、发泡塑胶(如保丽龙)、塑胶纤维(如渔线、渔网)与圆形塑胶粒(塑胶原料)5种,结果硬质塑胶占比最高,可见生活塑胶仍占大宗。

温珮珍表示,西部海面八掌溪出海口测点计数到最多圆形塑胶粒,远高于其他海域,来源大多为塑料加工原料,推测与上游或邻近县市的工厂活动有关;台湾西南部海面(包含小琉球)是各项人为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其中曾文溪出海口、安平新港外、后劲溪出海口、高屏溪出海口、枫港溪出海口以及小琉球的花瓶岩、龙虾洞、厚石裙礁等8个测点塑胶微粒数量皆相对偏高,其中可能由塑胶袋、食品包装为来源的软塑胶占9.7%,渔业活动如支撑蚵棚架的发泡塑胶占6.9%。

▲▼塑胶微粒调查。(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提供)

▲ 塑胶微粒中「发泡塑胶」主要来自崩解保丽龙。(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提供)

台南社区大学环境小组研究员晁瑞光说, 塑胶微粒中「发泡塑胶」主要来自崩解保丽龙,调查显示遍布于台湾海域各区海面,长期统计发现,在台南排名第一的严重问题是牡蛎浮棚养殖使用的保丽龙浮具所造成。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荣誉讲座教授邱文彦认为,这些数据都只是冰山一角,海洋塑胶微粒的污染,在台湾周遭海域已达普遍而严重程度,尤其塑胶微粒会慢慢沉淀到海底下,相对底栖生物会受污染,如人类常吃虾贝、海胆等,政府应跨部会处理。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张卉君表示,环保署虽已陆续展开限塑政策,但国内对海域塑胶微粒(微塑胶)现况调查却十分缺乏,以美国加州来看去年10月就进一步针对微塑胶对人体的影响制定「加州安全饮用水法案」,严格管控微塑胶对健康的风险,政府应尽速投入资源,积极探讨对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