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十四年,繁榮昌盛的大唐終於被安史之亂扯下了虛假的外衣,內部的腐朽在安祿山軍隊的衝擊下一覽無餘。

玄宗李隆基

第二年六月,潼關被安祿山軍隊攻破,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時任唐朝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杜甫暫時放下了對國家破碎的憂憤,逃往鄜州羌村避難。

七月玄宗被迫於靈武傳位太子李亨,世稱唐肅宗。肅宗繼位後,我們的「詩聖」杜甫立刻動身隻身北上,希望投奔肅宗,施展心中抱負,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不料被叛軍俘虜,送到長安關押,只是因為官小,看管較為鬆懈。被關押期間杜甫仍舊是一心憂國,殫精竭慮。

至德二年四月,郭子儀領軍至長安北部與叛軍交戰,杜甫聞訊,冒險出逃,歷經兇險總於到鳳翔(今陝西寶雞),回歸朝廷懷抱。。

回歸朝廷後,杜甫被肅宗封為左拾遺,史稱「杜拾遺」。受到朝廷重用(相較之前),杜甫心中自然欣喜。不料好友房琯領兵不力,在陳濤斜大敗而歸。肅宗大怒,罷免了房琯的相位,想要治他的罪。杜甫一看好友要被定罪,急忙上諫幫助房琯開脫。這一舉動觸怒了肅宗,杜甫被貶華縣。

就算之後新任宰相張鎬為杜甫求情,也難變肅宗態度,再也不得重用,重回愁苦狀態。

這就是「詩聖」杜甫的失意一生,空有抱負,卻難以實現,生在唐朝混亂年代,他的詩記敘了那一段不堪的年代,也抒發了他自己愁苦的心情。

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建議,謝謝謝謝!!


首先謝過悟空邀請。

杜甫(712年—770年),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年底,結束於763年年初。可知,安史之亂爆發於杜甫中年時期,其時43歲。但在他中年時期,依然只是擔任一個小小的官職,《新唐書》上說「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舊唐書》上說「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即使說法又說不同,但「什麼什麼參軍」在唐朝時期只是一個負責掌管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等之類的芝麻小官。這段時期他的生活十分拮据,至於連自己的小兒子也餓死。雖然,杜甫的祖父是杜審言,但杜甫的一生都是困頓的,從小時候即如此,「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貧和困正是他一生的縮影。

那麼杜甫是怎樣落實叛軍手中的呢?當安史之亂攻破潼關時,唐玄宗避難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正是這時,杜甫想投奔唐肅宗,在途中被叛軍抓獲。但新舊《唐書 杜甫傳》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是唐肅宗解救杜甫的,《新唐書》上記載為「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舊唐書》上記載為「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左拾遺」。可見,是杜甫自己逃走,去投奔唐肅宗的,並被唐肅宗起用為「拾遺」的官,「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可見這時是可以在唐肅宗周圍議事。但可惜好景不長,就在當年杜甫因為上疏為準備罷相的房琯美言,惹怒了唐肅宗,於是被唐肅宗貶官,「出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少時,杜甫與尚為布衣的房琯結交過,且認為房琯雖然兵敗,但「罪細,不宜免大臣。」還說了一大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又不明白唐肅宗藉機清理舊臣的心思,被貶就避免不了。「然帝自是不甚省錄」,杜甫從此再也沒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機會了,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至59歲時客死他鄉。

其實,在封建社會為官,無論忠奸,都有被貶的經歷。以杜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的性格,就算不為房琯事件牽連,也總會有其它原因被貶的。也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個性,因為他流離顛沛的經歷,才有可能寫出關注人民疾苦的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才會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的感慨,才會吟誦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絕唱。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與李白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一生可謂是充滿坎坷,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下詔「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可就是因為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鬧劇,斷送了杜甫的科舉之路。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可是仕途並不順利,雖然後來被唐肅宗封了官職,可是並沒有給他相應的權力。

因為當時唐朝的憂患很多,所以杜甫經常直言進諫,久而久之的就惹怒了唐肅宗,因此被貶。


更多歷史社會資訊,歡迎關註:政說歷史那些事兒


杜甫的布衣之交房琯獲罪,杜甫向肅宗求情,得罪了肅宗。後來唐肅宗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他把他的父親唐玄宗軟禁了起來,並且開始清算前朝遺老,就把房琯和杜甫都劃在其中,所以才有杜甫被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