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情境的布置者】、以及【信心的鼓励者】。

你是观察者:必须先去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为何会有的某些言行举止,

在充分的观察后,了解其背后所形成的原因,在给予适当的引导方式。
例如:你观察到孩子最近老爱吐口水,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想引起注意(爱不够)、无聊、好玩(情境不够、玩不够)的问题,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你是情境的布置者:人是情境之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端看父母营造了什么情境,孩子学习到的行为能力就是什么。
例如:温馨和谐的家庭情境,孩子个性自然温和。
   书多的情境,孩子自然对阅读产生兴趣。
   打骂多的情境,孩子的情绪自然是不稳定。

 

你是信心的鼓励者: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都会有挫折,

父母需多给予鼓励,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自我价值感。
鼓励是针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的表现。
例如:孩子自行穿衣服,试了好多遍,都穿不好,而产生情绪时,

你就必须给予鼓励,肯定他自己想做事的态度。
赞赏则是针对某个行为完成时给予的称赞。

鼓励和赞赏都很重要,没有被鼓励只是赞赏的孩子,会恐惧失去赞赏或畏惧失败哦!

 

以上三种父母的角色,并没有要你是【教者】。

王教授曾经在讲座中提到:被社会污染成不纯真的大人,怎么教育纯真的小孩?
纯真的孩子vs被污染的大人请问谁教谁?

为何当我们看到孩子纯真的笑容时,内心会有股满足感、喜悦感跟著油然升起?
那是因为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可以洗涤我们常期被社会污染的心!
所以是孩子给我们爱的能量,而我们回馈照顾他们的生存需求。
只是被污染的大人自以为自己付出较多累了就凶小孩渐渐的我们纯真的孩子也就染浊了,
最后就形成了互相怨怼的亲子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