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谷偉)踩雷上海良卓私募產品1.1億元份額面臨無法收回後,康力電梯又在一家資管計劃上踩了雷,預計3000萬元血本無歸。在回覆深交所的問詢時公司透露,公司及子公司目前購買的已到期未兌付及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合計餘額達12.65億元,佔公司2018年度三季度末淨資產的39.29%。此前的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8年實現淨利潤1.07億元,同比下降67.22%。連番踩雷後,公司業績將面臨修正。不過,這點小小打擊似乎並未對康力電梯的理財決心造成影響,公司董事會4月2日審議通過了新一年購買理財產品的授權議案, 同意公司及子公司使用合計不超過16億元的閒置自有資金適時購買理財產品,較上一年的15億元還增加了一個億。

  康力電梯理財產品餘額情況彙總

  四家公司踩雷上海良卓私募產品

  3月20日,康力電梯發佈風險提示公告,表示因爲基金管理人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良卓”)涉嫌出現違規情形,公司以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的“良卓資產穩健致遠票據投資私募基金”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基金管理人涉嫌未按合同約定使用受託資金,可能導致公司合計1.1億元份額的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當天,深交所也對公司發出問詢函。

  康力電梯風險提示公告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備案信息顯示,上海良卓成立於2014年7月,法定代表人爲季正棟,高管還包括朱滬伊。截至今年2月,上海良卓共管理了37只基金產品。企查查信息顯示,上海良卓的百分百控股股東是上海良熙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後者唯一股東則是欣昕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沈鳳娣、俞淼分別持有欣昕企業60%、40%的股份。

  其實,踩雷上海良卓的不止康力電梯一家。3月18日晚間和3月19日早間,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先後公告,因爲基金管理人部分人員涉嫌出現違規操作,導致投資於上海良卓旗下私募基金的財產可能出現重大損失,相關投資本金及收益可能無法兌付或按期兌付。

  上海洗霸分兩筆共計投入本金1400萬元,參考年化收益率7%,到期日爲今年的7月和9月。中原內配認購了兩個私募基金產品,當前持有的金額爲1.1億元;四方達1月3日認購的是穩健致遠,金額5000萬元,期限3個月。

  在上海良卓官網,3月20日也掛出一份公告,其中稱,“由於基金管理人過度追求盈利至上,致使運作中部分基金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存在和募集用途不一致的違規操作及越權交易,造成基金在某些投資領域存在多項投資失誤的情況,加之2018年以來的金融市場的變化以及相關交易對手不能按約兌付票據等原因,導致私募基金產品流動性不足。”對此,除了報案意外,上海良卓已停止申購、贖回及兌付收益,同時梳理出公司及關聯方可用於處理或擔保處理的資產,並及時進行清理和估值,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

  在回覆深交所的問詢函時,康力電梯表示,3月22日,公司已經向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發起民事訴訟,申請財產保全,合計訴訟金額1.1億元。2019年4月1日,吳江區人民法院向中國結算髮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輪候凍結上海鼎樊實業有限公司所持如皋銀行4900萬股。

  康力電梯表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貨幣資金與理財產品合計餘額16.68億元,且母子公司均無銀行借款及其他帶息負債,如本次投資中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剩餘資金能夠完全滿足公司正常經營和發展需要,不會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康力電梯自查又查出一個雷

  在深交所的要求下,康力電梯對購買的尚在存續期內的理財產品進行了自查,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使用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的已到期未兌付及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包括上海良卓)合計餘額爲 12.65億元,佔公司最近一期未經審計(2018年度三季度末)總資產的 23.18%,佔公司最近一期未經審計(2018年度三季度末)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的 39.29%。

  而這次自查還真的查出了另一個“雷”。根據公司對深交所的回覆以及當天晚間的風險提示公告,公司投資的“大通陽明18號一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管計劃融資方哈爾濱工大高新技術開發總公司(工大高總)因自身債務問題,預計產品到期不能兌付,導致公司3000萬元投資資金將不能如期收回。

  這個資管計劃投資於“光大·大通陽明 18 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用於受讓哈爾濱工大高新技術開發總公司持有的工大高新4455萬受限流通股股權收益。而工大高總及其控制的公司、工大高新目前存在多筆逾期債務,數額巨大,主要銀行賬戶已被凍結。上交所已於2018年5月3日對工大高新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大通陽明18號一期資產管理計劃”涉及的工大高新4455萬受限流通股股權收益權預計短期內無法處置變現,導致公司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收回。

  康力電梯表示,2017年12月20日、2018年7月5日分別收到該資管計劃的兩筆投資收益共181.09萬元。但2018年12月20 日及其後20個工作日內,卻沒有未按約收到對應利息。公司期間多次詢問理財師關於該項目的情況,得到的反饋均爲正在協調,直到2019年3月18日起,公司自查剩餘理財產品的風險,纔在3月21日獲悉已經到期的大通陽明18號產品無法兌付。

  根據公司目前所掌握的情況,結合相關律師的專業意見,公司認爲該項投資很可能短期內無法收回,預計因該項投資損失將全額計提減值準備3000萬元,已經公告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中相關盈利數據將因此下修。

  公司表示,目前仍在對理財產品進一步自查過程中,待相關數據確定後,公司將及時發佈“2018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

  今年785家公司投近四千億元理財

  上市公司大規模投資理財產品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現象。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今年以來截至4月4日,已經有785家上市公司共拿出3996.86億元投資各類理財產品。不過,其中投資於私募基金產品的並不算多,只有瑞普生物、慈星股份、生物股份、迎駕貢酒等公司有所投資,投資的私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從4.74%到8.5%不等。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上市公司熱衷於理財產品的投資,通常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爲主業不明確,只能做理財投資;二是目前的主業經營比較困難,產能無法擴大,存在資金閒置,只能去投資理財。董登新認爲,上市公司作爲企業中的佼佼者,應該集中精力做大做強主業,尤其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而不是把錢拿去搞委託理財或是金融產品投資,這跟上市公司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也是對投資者和股東不負責任的,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爲。

  從康力電梯此前的業績快報來看,公司2018年實現營收30.92億元、淨利潤1.07億元,分別較2017年下降5.73%、67.22%。公司表示,影響業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電梯行業在新增電梯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行業競爭尚無明顯緩和跡象,爲適應市場形勢變化,穩定市場佔有率,公司產品銷售價格承壓,影響了毛利率。此外,2018年國內地產行業竣工節奏放緩,對公司在手訂單轉化、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儘管康力電梯表示,仍看好電梯主業未來發展趨勢,但從最新公告來看,公司還是打算將理財進行到底。4月4日,公司的公告表示,2017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公司及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議案》授權期限即將到期,爲提高暫時閒置自有資金使用效率, 公司擬繼續使用部分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4月2日的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一年的授權議案, 同意公司及子公司使用合計不超過16億元的資金適時購買理財產品,較上一年的15億元還增加了一個億。

  (圖片均據公司公告 編輯 周冬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