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清大北大,不如膽子大」。

2016年,萬達董事長王健林風頭正勁,他豪言讓「迪士尼20年都無法盈利」,在《魯豫大咖一日行》的節目裏,對於那些熱血澎湃一心想當首富的年輕人,王老闆微微一笑,說出了那句註定引爆網路的名言:「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客觀來說,王首富應該是好心提醒年輕人不要一開始就好高騖遠,一口吃不成胖子,賺錢要先有小目標,然後纔有資格向更大目標進發。

但首富的位置畢竟太高了,大概還不是多瞭解社會上大多數年輕人還在拿三五千的工資,一個「小目標」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魔幻了。

「小目標」之後,首富的情況不是太妙,迪士尼就不說了(人家依然沒有對手),萬達一度是跌去了40個「小目標」,海內外的資產各種處置,總之是在減負求生,大概兩三年才緩過勁來。也許王老闆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高處不勝寒、「首富」的帽子不好戴。

2019年7月1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中國經濟前景」分論壇上,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說,「中國企業家心目中過去的英雄是地產商、首富,今天變成了任正非。」

不知王首富看後心裡有什麼感想,不知風光了三十多年的地產商們心裡什麼滋味,縱有家產億萬貫,至高榮譽仍然與他們無緣。

為什麼?因為他們所謂的做企業賺錢,沒有為國家和民族帶來核心競爭力。前兩年有房企要做什麼「宇宙第一」,結果被人當眾嘲笑——你賺錢多,不代表你能受人尊重。而且,時代變化,社會發展的邏輯變了。

2016年12月,「小目標」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一年後,任正非在與文獻紀錄片《激情燃燒的記憶—我們是光榮的基建工程兵》攝製組座談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個國家不能像互聯網一樣,一天牢騷怪話,也不幹活,然後動不動就搞個小目標就掙好多錢,這是毒害青少年,青少年還得奮鬥。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你還能刨出一種精神來,我覺得這纔是留給後人的這個寶貴財富。」

企業賺錢無可厚非,但做企業不能只顧著賺錢。1954年,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企業的行動對於社會也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當管理者由於他所具備的特殊能力而擁有了職權時,就應該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特別作為一個廣受矚目的企業領導人,其一言一行都對社會的風氣負有責任。從某種程度上說,老闆是什麼思維邏輯,他的企業就是什麼價值觀和行為邏輯。同樣是賺錢,萬達和華為的性質還是不太一樣的。

華為前董事長孫亞芳曾經說過,「幹部是帶兵的人,是團隊的表率,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團隊的士氣、作戰能力,在影響每一個成員的成長。當官才知責任大,不但有完成目標的責任,還有帶出一支好隊伍的責任。」

對員工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已財富滿足為追求的企業和以理想為追求的企業,命運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國家最終要走向工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需要的要素是什麼,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麼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任正非對房地產是這樣的看法,也就不難理解他會說出「和一個做房地產的有什麼好談的」之類的話。風雲激蕩,多事之秋,能夠為國家和民族抗起狂風暴雨的不是那些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而是科技和實業。

「中國現在又冒出來很多企業,其實也跟華為一樣,也是專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為什麼?中國有 13 億人民,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幾個企業好好地去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我們就是偉大祖國。」

30年來,那些投機取巧的企業再怎麼富麗堂皇也掩蓋不了自己貪婪羸弱的本質,對內橫,對外虛,擔當不起責任。而那些腳踏實地磨豆腐的企業,卻能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掙大錢的死得快,因為大家眼紅,拚命進入。我們掙小錢怎麼死呢?我們這麼努力,比不上一個房地產公司,上帝先讓我們死,就有點不公平」。任正非說,「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

如今就是房地產的老乾家也不得不親自撰文承認,「任正非是今天中國商界最能立得住的一個名字」。

金錢至上的社會價值觀是沒有前途的,我們偉大的民族從來都是靠不斷的奮鬥才得以生生不息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