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投資慢步

春節休了一個長長的年假,有陣子沒有寫文章了,感覺對不起越來越多的朋友們對公號的關注,所以今天趕緊寫一篇。

由於我發的每一篇原創文章,都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手動碼出來的,還得加上事前文章的構思以及相應的實驗、回測分析以及編碼工作,所以文章的產出效率並不會太高。還望朋友們諒解哈。上一篇,1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3000點?且聽我如何狡辯(一),我們只寫了一半,今天把剩下的一半寫完。

接上篇

在上一篇中,我們主要從 可得性偏見、全收益指數、點位估值 幾個角度闡述了對於A股市場長期成長性的基本觀點。

我們提到:

選擇任何一個特定區間來說明指數的成長性都是有失偏頗的

當我們去考察一個指數的長期收益時,不能只看價格指數的收益情況,還需要疊加上分紅的效果

同樣是3000點,其背後對應的估值是天差地別的,後續的潛力也是不一樣的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看這裡:1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3000點?且聽我如何狡辯(一)

等估值收益率

我們接著點位估值,繼續深入討論。

之前已經提到了,同樣的點位背後,對應的估值可能是差異巨大的。

我們來考察一種情形。

也就是我們假設有一群非常理性的人,他們徹底貫徹價值投資,且市場的信息完全透明對稱。當市場的價值(即盈利或者凈資產)發生變化時,市場的價格也會相應地發生等比例的變化,使得估值永遠穩定在一個確定的位置上。

顯然,在這樣一種市場上,所有人的盈利都來自市場自身價值的增長。實際上,這個價值增長帶來的收益,長期來看,正是我們常說的 ROE(凈資產收益率)帶來的。

真實情況下,由於人們對標的的估值始終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看到的價格也總是對應的不同的估值水平。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總可以找到那麼一些時間點,使得這些時間點對應的估值數據(PE 或者 PB)是一樣的。

因此,我們實際上可以選取這樣一些估值相等的時間點對應的區間,來考察指數的成長性。這比起我們隨意地選取一個區間要來的合適的多。

把相同估值時間點對應的區間年化收益,稱之為「等估值收益率」。比如:

上圖中,就給出了兩個等估值區間。以中證500指數為例,我們先找到估值相等的兩個點(藍線箭頭對應位置),然後再將這兩個等估值時間點作為測算區間的起始和結尾來計算等估值區間年化收益率。

上面示意圖中僅僅給出了兩個樣本區間。實際上,我們可以找出非常多這樣的樣本區間。這些樣本,他們的起始點和截止點對應的指數估值水平相同。如果我們將所有這樣的樣本區間對應的年化收益求一個均值來表徵指數的成長性,相比我們隨意地選取一個區間或者對所有數據做線性回歸可能更加合理一些。

同樣,我們還是以中證500為例,我們使用 2005-01-01 ~ 2019-01-23 區間內的數據做測算,為了使得年化收益更有意義,我們要求每一個樣本區間的時間不能小於1年(也就是252個交易日)。

如果我們以 PE 為估值的衡量,那麼會得到下面的數據:

如果我們以 PB 為估值的衡量的話,那麼會得到下面的數據:

這裡有兩個數據比較有意思。

一個是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衡量綜合年化,中證500大概是 9~10 個點的樣子,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收益率。

另一個是,當我們以某一個估值買入(不管該估值絕對值的高低),那麼在一年後只要我以不低於買入時的估值賣出的話,我最終取得的收益為正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從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到,如果以 PE 為衡量,我有 85% 的機會獲取正收益。如果以 PB 為衡量,那我基本上所有樣本都能盈利。

以上,還僅僅只是以相同估值進行買賣的情況。實際上,真實操作時,我們可以在估值的低點進行買入,同時在估值的高點進行賣出。這時候,不管是收益率還是正收益概率,我想肯定比我上面統計的要來的更高。

上證指數並非A股的全部

對很多人來說,對A股的認識,可能就是上證指數。我們天天在新聞里看到的「大盤突破2800」之類的論調,實際上說的也都是上證指數這個指數。

上證指數是一個很古老的指數,從91年我們有證券市場時它就在那兒了,因此人們也很習慣地以上證指數的漲跌以及上證指數的成長性來衡量A股整體市場的情況。

實際上,我們如果真的以上證指數來衡量我們的資本市場,那它確實會讓你非常失望。可以簡單看一下指數的趨勢:

加上股息率之後,才勉強年化 4.42,這樣的市場也只能呵呵了,還不如買國債呢。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上證指數並非A股的全部。它只是說明了我們A股裡面的標的整體上還不是非常優秀,裡面魚龍混雜。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挑出那麼一些優秀的行業、優秀的公司,他們的成長性絲毫不弱與成熟市場。實際上,我們真正投資的時候,買入的也主要是這樣一些優秀的行業、優秀的公司。

所以,我們有必要來看看,除了上證指數之外,我們平常投資常用的一些典型指數的成長性,長期來看到底如何,值不值得我們去投資。

我們先來看看,如果以簡單的線性趨勢來衡量的話,各個指數的成長性大致是個什麼樣:

如果我們進一步考察一些常用的指數,使用我們上一節討論的「等估值收益率」來統計的話,會得到以下結果:

等 PE
等 PB

可以看到,不管以何種方式來衡量,在我們A股市場上,還是有不少指數標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並不僅僅只有上證指數

SmartBeta

最後,我還想簡單提一下,除了上面那些常見的寬基、行業、主題相關的指數,還有一類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指數標的,那就是 SmartBeta,或者也可以稱之為策略指數。

這一類指數,在成分股選取、權重的分配上都會有特定的底層邏輯和策略。可以簡單認為,它是一個帶特定策略的自更新的指數。

這部分,後面我會找機會詳細展開來討論一些具體的 SmartBeta 指數,在這裡就不再佔用篇幅了。只需要了解,還有這樣的一類指數,可以讓你在市場上獲取更好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最後

以上,就是我對於國內的資本市場長期來看到底有沒有收益,值不值得投資的一些思考和討論。

純屬狡辯,不構成投資建議。

跟我一起,投資慢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