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若干問題

1.提出的背景

  • 改革開放40周年後,經濟增長放緩
  • 為深化改革,對外採取一帶一路戰略,對內供給側改革
  • 港澳回歸近20周年,其內部的經濟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 珠三角經濟增長變放緩,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升級

2.政策出台的歷程

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歷程

3.灣區經濟的內涵

灣區經濟:由一個或若干個相連海港灣、島嶼組成,銜接眾多分布於港口或入海口城鎮群的區域發展系統

2010年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全球 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港口海灣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 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 100 公里的海岸帶地區。

4.灣區經濟的形成條件

4.1 外在條件

  • 優良的地理條件
  •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便捷
  • 配套的金融中心
  • 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 人才支持

人才支持

4.2 內在條件

  • 卓越的公共服務
  • 鼓勵創新
  • 知識產權保護

5.中外主要灣區形成的原因與比較分析

5.1.1舊金山灣區

  • 1848年開始,舊金山開始淘金熱,大規模人口流入刺激了製作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和基礎設施的發展,1880年代,舊金山已是太平洋沿岸地區最大的金融貿易中心
  • 1929年華爾街股災帶來全美經濟大蕭條,失業率激增。正好在此時前期規劃初步完成的奧克蘭海灣大橋(Bay Bridge)和金門大橋(Gold Gate Bridge)工程開始施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造橋工程給灣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刺激了就業和經濟發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金山灣區大力發展造船業,船隻製造業發生了井噴式的增長,港口運輸能力迅速壯大,航運,鐵路和公路網路布局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 二戰期間舊金山灣做為海軍的重要研發基地,其後在特曼這位「無線電工程學"教授的推動下,矽谷最終成為矽谷。
  • 灣區舒適的氣候條件、深厚紮實的經濟產業基礎以及開放的文化,吸引了學者,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所在灣區內聚集、生長
  • 聯邦政府之後出台保護創新的法律,州政府出台支持創業的政策

5.1.2 紐約灣區

  • 紐約灣區被視為世界灣區之首,是美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化水平高達90%以上,製造業產值佔全美的30%。紐約佔據灣區的核心地位,是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神經中樞,被譽為「美國東海岸矽谷」
  • 紐約灣區經濟的演進過程主要分為製作業蓬勃發展階段、後工業化階段和只是經濟主導的階段
  • 19世紀中期,紐約製造業在港口優勢、區位條件以及政策導向上內外因素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展,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
  • 二戰結束後製造業在紐約港遷出,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
  • 在20世紀70 80年代,產業呈現知識經濟主導的特點,金融保險、專業服務等服務業快速興起

5.1.3 東京灣區

東京灣區的成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啟示

  • 重視港城協調聯動,實現港城共榮
  • 重視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各種資源要素的聚集

5.2中外主要灣區的異同

相同點:

  • 獨特的地理位置
  • 基礎設施完善
  • 對外開放的引領作用
  • 經濟增長極的作用

不同點:

  • 形成原因的差異:

世界上的三大灣區是歷史不斷演進的自然結果,而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進行的地頂層設計的結果

  • 運行機制的差異

世界三大灣區分別是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核心,要素和產業結構主要是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市場配置的結果,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帶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和政府調控並行

  • 使命的差異

世界三大灣區經濟是區域內對外交往的平台和經濟增長的引擎,粵港澳大灣區除了上述的作用外還承擔者全面深化改革、完成由政策開放向制度開放、由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

5.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

  •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性動力對港口的支撐作用
  • 注重開放性和市場機制,強化內生性動力對灣區經濟的推動作用
  • 發揮政府規劃引導作用,強化外生性動力對灣區經濟的引導作用

6.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問題

  • 粵港澳大灣區中涵蓋2種制度(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 3個不同關稅制度(廣東九市+香港+澳門)
  • 4個港口
  • 跨越多個行政邊界(廣東9市+香港+澳門)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三個不同的關稅區,同時涉及對個行政區域,如何實現跨越站障礙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自由流通,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互補而非競價的產業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7.制度上的建議

基於粵港澳大灣區複雜多元的環境在政策上提出以下的建議

  • 宏觀層面:運用頂層設計構建跨境協商的管制機制

大灣區跨越了行政邊界,一國兩制的以及3個關稅區四個港口在一定程度上回造成內部的資源競爭,因此中央政府設立良好的大灣區跨境協商管制機制,為大灣區多個城市的整合發展創造深度合作的環境

  • 中觀層面:充分發揮已有溝通機制和合作平台的作用
  • 微觀層面:促進多種形式的合作加強人員的流動

企業是構建城市節點聯繫的重要載體,也是地區經濟合作的主要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需要促進三地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需要加強專業人員在三地的流動,增加專業人員在區域中的就業機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