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二百四十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在北洋史上,混沌亂世的傳奇,更接近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說並無一定之規,無論有無文化,亦或是功名,以及所謂的背景身世,也不管有沒有門第或財富,似乎都有出人頭地的可能,就看機遇、膽識和手腕如何。當然也有靠命的,比如“牀下都督”黎元洪。魚龍混雜的風雲人物之中,有三位張姓軍閥,儘管並非同緣同鄉,但在許多方面卻大有相似之處,頗值得歸納,這三人便是張作霖、張宗昌和張敬堯。畢竟一蟹不如一蟹的草頭王有很多,但是這些大軍閥的崛起之路堪稱崢嶸二字,一句話也可以概括,那就是“窮則思變”。這句話對 “三張 ” 來說既合適又不合適。

  說合適是因爲他們確實都一門心思,企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合適是因爲他們並沒有想從此改變天下之境況。“三張”都是貧寒人家出身,屬於大城市房無一間 、地無一壠的那類,而且論起拼爹,他們的父輩簡直更是困苦不堪。張宗昌的父親靠鄉間吹鼓和剃頭混飯喫,有上頓沒下頓;張作霖的父親雖叫“張有財”,但是名字和真有錢是兩碼事,好不容易開了間雜貨鋪子還倒閉了,只能四處賭博胡混。張敬堯也生在貧苦家庭,幼無所依,寄居在族人家中度日。三位日後在北洋軍閥中舉足輕重的角兒,原生家庭按如今的觀點,絕對稱不上優良,應該叫離異或是單親家庭,有的幼失怙恃,或是失其一。

  張作霖十三歲時死了父親。張宗昌也說是父母離異,至於張景堯則寄人籬下。所以三位張姓軍閥的幼年時代,也就不會得到什麼像樣的教育,能讀個一兩年私塾,比如張作霖這種門外偷師,或者是張宗昌則大字不識,只有張敬堯入行伍之後,才被送到天津武備學堂,也算是科班出身,有點學歷。“三張”在發跡之前,都可以稱之爲“貧窶者”,張作霖的父親去世後,他實在活不下去,就帶着幾個孩子回到孃家,可孃家一樣窮,張作霖只得在外面跑江湖, 他賣過燒餅,學過木匠,幹過獸醫, 在大車店打過雜, 實在不行還沿街乞討一陣子。他與父親一樣好賭,“無錢還賭債,羣無賴向之追討,聲言擬剝張衣,以辱而凍斃之”。張宗昌少年時,書載他專爲紅白喜事放銃,有的則稱他幫父親打鐃鈸。

  後來父母離異,張宗昌便隨母去了營口,沒有什麼正經事,只好當了賭傭,日夜與扒手青皮爲伍。而張敬堯有記載,“少無賴,流蕩徐海間,投身盜藪”。也有的敘述更具體,說他當過糧坊學徒,後流落山東,因命案而潛逃於京津地區。所以日後的“東北王”張作霖,直魯聯軍扛纛人張宗昌,以及皖系軍閥骨幹張敬堯,都是“得勢的貧窶者”,畢竟原生家庭的條件擺在那裏。當然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頗近似,相互間也有所連帶,也算有緣。張宗昌投靠奉系軍閥,算是張作霖的部下,而張敬堯在走投無路時,也投靠了奉系軍閥,在張宗昌手下當過一個有名無實的北洋軍長。所以這些得勢後的貧窶者,“如鞋匠造反,爲的是當老爺,老爺造反難道想當鞋匠不成”。

  參考資料:《重讀民初“四張”》、《菜根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