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新榮獲2018年度省科技最高獎。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對我來說,十分幸福的事就是和山東的海洋科學家們一起奔跑,爲實現海洋強國夢做出山東應有的引領性貢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榮獲2018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但他認爲,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創新團隊的榮譽。“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要完成國家使命,成爲國家在海洋領域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我們要給擺在面前的這個重大課題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海洋界在全球地位越來越重要

  吳立新作爲“築峯人才”被引入中國海洋大學之前,已在美國學習工作了十年。他放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優越的工作條件回國時,同事和朋友們不太理解,總擔心他來到青島會“水土不服”。“現在,再也沒人會有這種擔心了。”吳立新笑着說,很多人羨慕他當初的選擇,因爲他在中國的成長,也見證了中國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

  吳立新回國後,曾經歷一次讓他特別“受刺激”的事情:2009年全球第二次海洋觀測大會在意大利舉行,會上幾乎沒有中國科學家的“存在感”。“這個盛會每十年舉辦一次。當時我們就下決心,下一次開會一定要發出中國的聲音。”吳立新說,中國的海洋觀測、探測起步較晚,存在不少“短板”,但十年來,在建設海洋強國堅定信念支持下,充分發揮我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海洋科技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青島的“蛟龍”號,三亞的“深海勇士”,都實現了大深度的載人下潛,我國擁有了一批服務深海探測的科考船、深潛器,在南海、西太平洋都建起了海洋觀測體系,在基礎性海洋重大理論方面也獲得了一些引領性成果。

  今年夏天,十年一度的全球海洋觀測大會將在美國夏威夷召開。每次會議,都會有一批“白皮書”圍繞海洋觀測探討全球合作方案。這一次,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將帶着六個“白皮書”參會。2016年、2018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召開了兩屆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中國海洋界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吳立新說。

  發揮平臺優勢實現開放融通創新

  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怎麼建?吳立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談到了山東的文化。“山東的文化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而海洋文化也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吳立新說,如今鰲山衛已成爲全球海洋科技的一方熱土,許多海內外知名學者選擇來這裏訪問、交流,甚至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平臺上工作一段時間。“在這個全球海洋發展的時代、學科交融的時代、科學與技術協同發展的時代,這樣開放融通的創新至關重要。”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近四年來,嘗試了體制機制創新,依託平臺推進了學科交叉。“顛覆性、前瞻性、引領性的創新,必定是在學科交叉的情況下實現的。”吳立新說,今天的海洋科學學科鏈很長,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到技術、材料、能源,包羅萬象。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平臺上,正是由於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合作,加速了海洋探測與觀測儀器設備的研發進程,與天津大學合作的“海燕”萬米級大深度水下滑翔機工作深度達到8213米,長航程水下滑翔機連續工作152天;與西安光機所合作的萬米水下照相機,可以清晰拍攝水下1萬米海洋生物的活動。

  依託平臺,打造了目前全球深遠海科考能力最強的科考船隊,爲海上協同觀測、設備海試提供了有力支撐。

  依託平臺,推動了“透明海洋”等大科學工程計劃,去探索、瞭解今天的海洋正在發生什麼?預測明天的海洋將會發生什麼?“國家的海洋利益拓展到哪裏,透明海洋工程就建設到哪裏。”

  依託平臺,推進了全球化合作。與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合作建設的海外研究中心,在未來全球海洋科技創新、全球海洋治理、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當中,讓中國更有話語權。

  “未來海洋觀測必將朝着自主無人觀測、實時觀測的方向發展。”吳立新說,目前全球觀測浮標主要解決了水深2000米以內的觀測需求,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深海Argo浮標,最大潛入深度達4200多米,是“兩洋一海”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透明海洋”和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是國際Argo未來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造成經略海洋的“山東樣本”

  “山東因爲海洋成爲世界的山東,世界因爲海洋成爲山東的世界。”今年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開放日期間,吳立新向全國乃至全球的海洋同仁發出了邀請:“到山東來,一起打造海洋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吳立新告訴記者,海洋經濟發展的產業鏈很長,而海洋經濟發展離不開海洋科技的支撐。下一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要凝聚科技力量,發揮引領作用,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成果轉化上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無人觀測探測平臺、傳感器技術,填補了一些行業空白,部分指標達到行業的世界水平;培育出38個海洋漁業新品種;4個海洋新葯研發成果正在轉化……未來,將圍繞深藍漁業、高端裝備、海洋藥物、生物資源利用等領域,在藍谷建設產業園。

  已立項的大洋鑽探船,目前正在進行建設方案論證評審,內部功能設計也正在完善中。

  正在建設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東區預計今年年底封頂,“海洋技術與裝備”“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三個創新平臺正在規劃中。

  “海洋本身具有複雜性和成果轉化難的問題,特別需要一個創新區的出現,一方面爲國家的海洋、科技、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示範,同時也能帶動國家在海洋方面的佈局。”吳立新建議,應將青島藍谷打造成爲全國唯一的以海洋爲主的國家級高新區,有利於形成資源、人才、產業的集聚效應,爲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核心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撐,打造成經略海洋的一個“山東樣本”。

  有人說,吳立新是戰略型科學家。他對此很自謙,“一個人要有紮實的學科功底,豐富的科研積累,開闊的國際視野,才能成爲戰略型科學家。所以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科學家,能夠帶領我的團隊踏踏實實地做一些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