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迎來了空前絕後的「黃金時代」。作為一個黑社會勢力交織角力的地方,黑幫的影響也深入到一格格膠片之中。

香港黑社會起源於洪門。洪門,又稱天地會、三合會,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漢留」構想,是清代我國民間最為龐大的秘密結社,也因其秘密性、傳奇性而成為後世不少武俠小說描繪的對象。由於涉及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洪門發展出複雜卻相對鬆散的組織和一套嚴格的儀式,是否保留了洪門的組織特點和儀式便成為洪門組織最顯著的特徵。

香港城市大學盧鐵榮教授曾說:「有錢的地方、法制不健全的地方、有保護傘的地方、有貪污的地方,黑社會就容易生根發芽。」19世紀40年代,香港因《南京條約》開埠。因其良好的港口條件和特殊的經濟社會地位,加上英政府的殖民開墾需要大量勞動力,大量來自廣東、福建、廣西,甚至更偏遠的內地流民前來討生活。這些流民並沒有過多的謀生手段,大多都只能幹些碼頭工、苦力、腳夫、車夫等底層工作。殖民政府對這些流民的管理態度,也逼迫他們不得不抱團自保。這時候,已在大陸流行了上百年的洪門三合會,便在香港紮下了根。

報紙插圖《皇后大道》(1860年)

香港的洪門三合會組織移植了內地洪門的組織結構和儀式、誓約,一方面幫助大陸流民在香港討生活,並且在港英政府的「放縱」之下,行使了一部分社區自治、公共服務的職能。另一方面,則開始染指鴉片、販賣人口、賭博、經營性產業等「偏門」,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犯罪。到十九世紀末,三合會成員約佔香港華人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到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香港成為國民黨、共產黨和日本等多方勢力的角力場。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三合會」便演變為香港黑社會的統稱,之後在世界上被用來泛指華人的黑社會組織。60年代是香港黑社會最「興旺」的時候,自由港地位帶來的金錢、腐敗叢生的官僚系統和大量湧入的新流民,為香港黑幫帶來了金錢、保護傘和人力,也讓這一時期的黑社會將觸角伸向了政府機構和華人警察。直到70年代,港英政府成立廉政公署,逐漸打掉了黑社會的保護傘,才使香港黑社會將生意的重心從「偏門」逐漸轉入正當行業。在這一時期欣欣向榮的香港電影,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黑社會,便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電影是一門工業,必須投入成本與技術,必須依賴多人合作。香港黑社會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金錢與人力。而另一個要素技術,則可以通過金錢來間接掌握。因此,他們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來參與電影行業。一種就是給錢。很多黑幫把拍電影當成洗錢的渠道,或是一味地想靠堆砌明星來掙票房(用槍指頭拍電影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而對電影本身的品質卻不怎麼關心,生產了大量的爛片。另一種則比較有追求,把電影當成是一門生意在認真經營,比如有著新義安背景的向氏兄弟先後建立了永盛、中國星、一百年等電影公司,推出了《賭神》《鹿鼎記》《黑社會》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捧紅了周星馳。《賭神》《賭俠》中不苟言笑的龍五,便是由向氏兄弟中的向華強扮演的。

永盛的Logo,滿滿的青春記憶

同時,作為工業產品,電影的生產和發展高度依賴著市場的反饋。這種反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票房。於是,香港電影人把世界電影中屢試不爽的「拳頭加枕頭」的套路,在黑社會組織們或主動、或放任地態度之下,整天「吃喝嫖賭、打打殺殺」的黑社會生活,被放到了電影鏡頭之中,也為波德萊爾所言的「盡皆過火,儘是癲狂」添上了註腳。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在新浪潮運動的影響下,逐漸褪去了六七十年代的色彩,不僅在題材和類型上面開始了積極地探索,而且在風格上面也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嘗試。香港電影總產值超越寶萊塢越劇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好萊塢,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和台灣等地,都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在繁榮的市場和強大的電影工業能力之下,一些導演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1988年,籍籍無名的王家衛拿著一個黑幫小混混掙扎失敗的故事,拍出了《旺角卡門》。這個完全不同於當時「英雄片」調性的黑幫故事,意外地取得了超過千萬的票房,讓張學友奪得金像獎最佳男配的同時,還貢獻出一個風靡網路的表情包。王家衛從此聲名鵲起,並在兩年後拍攝了《阿飛正傳》,確定了自己的風格。

烏蠅哥名場面——「吔屎啦你」

1989年,成立剛剛兩年的永盛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賭神》,最終取得3700萬港元的票房。這無疑給那些對電影業躍躍欲試的黑幫們樹立了榜樣:原來把自己的生活拍出來,市場會這麼買賬。於是乎,大量黑幫題材的電影就此上馬。這其中,就有由麥當雄工作室操刀的梟雄片——《跛豪》。

《跛豪》海報

《跛豪》取材於叱吒60年代的黑道四大家族之首——吳錫豪的故事為原型,在保留了吳錫豪從白手起家到問鼎黑道,再到集團覆滅的故事主線之外,還細緻地刻畫了60年代香港黑社會的眾生相,可謂一部名副其實的香港黑道史詩。但這部電影自始至終沒有得到吳錫豪本人的認可,上映之後不得不在片頭加上一段「聲明」。《跛豪》上映後,創下3800多萬的票房記錄,並獲得第11屆金像獎最佳電影,梟雄片的風潮就此颳起。除了麥當雄自己後來拍攝的講述杜月笙生平的《上海皇帝》系列,將故事轉移到了30年代的上海以外,其他的梟雄片幾乎都以60年代的黑幫大佬、警界探長等為主角。隨後,永盛公司投資拍攝的《雷洛傳》重現了60年代香港總華探長呂樂的傳奇故事,上下兩部共取得5300港元的票房;以澳門賭王何鴻燊為原型的《賭城大亨》也保持了水準。不過其他跟風的梟雄片就要粗製濫造得多,除去《醉生夢死之灣仔之虎》(陳耀興)和《濠江風雲》(尹國駒)等有限的幾部外,其他的都乏善可陳,這個類型也走向了衰落。直到2016年,描寫張子強、葉繼歡和季炳雄三大賊王的《樹大招風》上映,算是為梟雄片送上了一曲遲來的輓歌。

梟雄片風潮式微之後,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古惑仔》系列橫空出世,6部正傳+若干外傳構建起一個以陳浩南和洪興為中心的地下江湖。雖然劉偉強和文雋在故事中加入了不少政治隱喻和諷刺,但卻對殘酷的幫會生活進行了浪漫化處理,對「情義」給予了無上的褒揚,這也是其招致批評的主要原因。《古惑仔》系列對大陸80後、90後青少年造成了巨大影響(這裡的「影響」有好有壞),一些人盲目模仿其中「兄弟情」,卻對影片中刻畫的黑幫仇殺、陰謀背叛視而不見,反倒是會錯了導演和漫畫作者牛佬的本意。

這幅照片,真是一言難盡啊

多年以後,曾經的「浩南哥」和「山雞哥」在《飛沙風中轉》中狠狠地嘲諷了一把黑社會,這也許可看做香港電影人的一種反思吧。

「山雞哥」青春不再,「浩南哥」髮際線難守,索性玩一把

《古惑仔》系列將香港黑幫電影的英雄童話講到了極致。之後,黑幫電影要想有所突破,便只能從他處著手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突破精神的創作者,要數銀河映像。

銀河映像成立於1996年,以杜琪峰、韋家輝和游達志等人為創作主力,接連拍攝了一系列風格凌厲、特色鮮明的經典作品,為上世紀末至今逐漸褪色的香港電影注入了強烈的生命力。

1997年,由銀河映像出品,韋家輝導演、劉青雲主演的《一個字頭的誕生》上映。票房雖然不高(315萬港幣),但卻在評論界得到了諸多好評。這部氣質獨特的電影一改之前黑幫片打打殺殺的尿性,用黑色幽默的外殼和模仿自《盲打誤撞》的結構,講述了香港小混混阿狗兩種選擇之下的兩種人生。被稱為此類敘事典範的《羅拉快跑》要晚於本片一年才上映,韋家輝的先鋒姿態顯露無遺。《字頭》完全打破了之前黑幫片的「奮鬥——挫折——上位」的故事模式,用一種宿命論的視角,來審視「如果上帝給你機會重來一次」的不同結果,藝術性和思想性陡然提升,給予了黑幫片前所未有的思考和討論空間。

「你身為黑社會不會開車?」——《一個字頭的誕生》

《字頭》之後一年,銀河映像又推出了《暗花》,主演還是劉青雲,多了梁朝偉和他對戲,導演換成了游達志。《暗花》在保留了銀河映像一貫風格的基礎上,繼續在宿命論的調子下,講述了一警(梁朝偉)、一匪(劉青雲)相互爭鬥博弈,卻不知道自己只是幕後大佬洪先生的棋子,處身命運漩渦之中,無力回天,最後自取滅亡。《暗花》給觀眾呈現了一幅更加殘酷冷血的黑幫圖景,這之中的人們都掙扎著在相互撕咬,卻對自己的命運不自知,看似老邁儒雅的洪先生,兵不血刃地就消滅了手下兩個不受控制的勢力,作為棋子的主角也被無情的拋棄。這不僅是黑幫故事,更像是一個政治寓言。

《暗花》海報

這種政治性的隱喻在7年後的《黑社會》系列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刻畫。這部銀河印象與中國星、一百年三大公司聯合製作的影片,單從出品方的陣容來看,就已顯得江湖氣息十足。

《黑社會》海報

《黑社會》上下兩部講述了一個幫會權力更迭的過程。代表著幫會的最高權力的龍頭棍,其交接過程便象徵著權力的交接,難免成為各方爭鬥的焦點。本來,幫會坐館(話事人)是由各個堂口老大「輪流坐莊」,但到了影片呈現的時點,出現了兩個勢均力敵的「候選人」——阿樂(任達華)和大D(梁家輝)。阿樂溫潤儒雅,得到了大部分幫會叔伯的支持,大D雖飛揚跋扈,但是擁有最雄厚的實力,一部分元老也支持他。第一部結尾,看似與大D握手言和的阿樂,面無表情地用石頭砸死了他,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坐館。第二部中,面臨新一輪的坐館選舉,阿樂卻不想像以前的坐館一樣讓位,與新興的Jimmy(古天樂)和叔伯老人們爆發了衝突,最終被打倒,Jimmy順利上位,但上位後的結果卻並非如他所願。片中,尤勇飾演的角色尤其值得玩味,也暗含了杜琪峰對黑社會的態度。本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加入了大量洪門的傳統儀式和誓約,顯得氣質獨特,羅大佑的音樂也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影片的氣氛。《黑社會》得到了華語評論界的高度認可,榮獲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 ,42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第1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獎項,可謂本世紀初香港黑幫電影的第二佳作。

之所以說《黑社會》是「第二佳作」,是因為在它之前的兩年,出現了《無間道》。在結束《古惑仔》系列之後,劉偉強有感於香港電影的榮光不再,於是拉上麥兆輝、庄文強,創作出這部「救市之作」。影片靈感源於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變臉》。麥兆輝認為《變臉》中「交換面孔」的橋段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於是麥兆輝提出「講一個故事,將兩個角色交換過來,但是不需要手術,只是身份和內心的交換。」這就在傳統的黑幫卧底故事之中,加上了濃厚的心理和人性掙扎的色彩,進而提升了整部電影的格調。

《無間道》海報

在我看來,《無間道》最值得玩味和咀嚼的地方,在於它將佛理和哲學融入情節,把黑幫電影和黑幫人物的心理刻畫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片頭的一段《涅槃經》:「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正是對片名的註解。主角劉建明和陳永仁身份互換,最後一個掙扎痛苦、一個悲情殉職,活著的劉建明想當好人,刺破劉建明面具的陳永仁卻隨即死去;一身正氣的黃Sir被黑幫從大廈之上扔下來,陰狠霸道的韓琛也沒逃過命運的審判;最有教父氣質的倪永孝最後被人爆頭,臨死卻還不忘保護陳永仁的身份。每個角色都在命運的漩渦中苦苦掙扎,彼岸就在眼前,卻難以企及,可謂「眾生皆苦、求而不得」。

影片中還加入了很多縝密的細節,也使得《無間道》成為內涵最為豐富、解讀空間最為巨大的香港電影之一,足以載入任何一部華語電影史。影片橫掃了當年的華語電影獎項,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電影歌曲7項大獎和8項提名;第40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音效、觀眾票選最佳影片6項大獎和7項提名,可謂當年華語電影最耀眼的明珠,也是香港黑幫電影藝術成就的最高峰。此後,隨著黃金時代的逝去,香港電影再也沒能出現如《無間道》一般的作品了。

香港作家皮亞在《掃毒》的影評中寫道:港味是浪漫英雄主義,是通俗加料堆砌,是猛火爆真人騷,是射不完的子彈,是打不死的主角,是有點「做戲咁做」的演技,是「古裝溝時裝、警匪溝武俠」的混雜江湖兄弟情。我忘不了唐伯虎與華府先生的那段黑話互斗,也忘不了周星馳流落後巷,雞姐的一首「情與義,值千金」,這些來自幫會和市井的元素,那麼圓融無礙地進入了電影情節,並伴隨著影碟、視頻,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現在想那些光影中的快意恩仇,就如同《友情歲月》所唱的那樣:

「消失的光陰散在風裡

彷彿想不起再面對

流浪日子

你在伴隨

有緣再聚」

再聚吧,如果有緣的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