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AP遇到了點小麻煩。

3月8日,一篇英文博客《SAP』s Layoffs and a Brightwork Warning on HANA》出現在網路上,國內有人用翻譯軟體翻譯成中文版《SAP HANA 大裁員:它怎麼了?》。

實際上,據筆者瞭解,今年1月29日SAP在公佈2018年業績超預期增長的同時,也宣佈了公司將進行四年來的首次重組。應該說,人員減少是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和HANA並不是一回事,也跟SAP的業績無關。

正因為此,在該篇文章下面的留言中,絕大多數並不認同文章中的觀點;即便當這篇文章在筆者所在的SAP顧問聯盟微信羣裏露出後,也沒有人對此進行評論,或許是因為博客文章確實過於偏頗,不值一評。倒是在網上那篇文章的留言中,筆者發現了一句話更值得思考:「如果……屬實,那(SAP)後面技術會往雲上最通用的開源資料庫方向演進」——在筆者看來,或許此時此刻正是探討HANA對行業發展變革所產生價值和未來方向的最佳時間點,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HANA之路

還記得筆者多年前與國內一家知名ERP公司的BI業務負責人聊起彼時剛剛風生水起的SAP HANA的時候,他專門給筆者在辦公室白板上畫了一幅圖,說明HANA的運行原理。

實際上,SAP HANA是一款能夠同時處理各種類型的事務和分析數據,並提供內置的高級分析引擎和多模式數據處理引擎的業務數據平臺,用於開發打造智慧企業所需的下一代應用。

眾所周知,傳統分析型資料庫軟體的基礎是數據倉庫,而數據倉庫實際上是一個專項的資料庫副本的集合,每隔一段時間根據指令從通用資料庫中抽取分析所需數據的資料庫副本。

這樣的好處是在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時候,不會影響到正常的交易型資料庫的工作,避免了兩類數據處理同時運行時的宕機風險。但是這樣一來,數據的路徑變長,數據分析的處理也就無法實時完成

傳統的模式在過去PC時代,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今天智能手機普及、市場要求對終端客戶需求變化的反應越來越快的時代,無論公司高層還是業務主管都必須隨時隨地調用公司業務數據進行實時分析,這時候傳統模式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HANA將資料庫與數據倉庫合二為一,讓數據的路徑更短,讓數據分析所依據的數據資源更廣、時間接近於實時,同時得益於當時剛好列存儲、內存計算技術已近成熟,硬體成本正在大幅下降,包括內存、伺服器、存儲設備以及雲的成本都在下降,從而使得HANA的出現恰逢其時,HANA的普及成為可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HANA是建立在開放硬體平臺和雲平臺的基礎之上的,這也為SAP帶來了全新的生態系統,包括IBM、聯想、華為、浪潮、惠普、戴爾、富士通等主流伺服器硬體供應商,也包括AWS、微軟Azure、谷歌、阿里雲,都因此而成為SAP的基礎架構生態合作夥伴。

如此廣泛、頂級和與時俱進的生態合作夥伴體系,也足以證明HANA的成功和HANA模式的成功——HANA不僅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同時還幫助SAP建立起了生態層面的優勢。

滿足客戶需求變化

HANA的成功放在技術角度,無論是內存計算還是列存儲,都是業界目前公認的趨勢。即便是英文博客中所述「HANA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客戶用HANA替換Oracle」中的Oracle,同樣在新一代的版本中,採用了內存計算和列存儲技術,來縮短在分析型資料庫領域與SAP HANA的差距。

在筆者看來,Oracle資料庫和IBM DB2的優勢強在交易型資料庫——比如在大並發、海量的銀行或電商每秒成百上千的交易數據轉換中,保證系統的穩定性並通過高性能來支撐交易的實時達成,這就是交易型資料庫通常所說的高性能、高可靠和高可用。

與交易型資料庫相對應,分析型資料庫的關鍵在於尋找數據之間的關係,通過演算法進行相對複雜的計算——在傳統的分析型資料庫應用中,指導銷售決策和佈局的BI報表和儀錶盤是典型的應用場景,通常影響銷售決策的變數可能多達幾十個,回溯到ERP生產供應鏈系統中,變數同樣有很多。

正因為這些都是SAP的ERP客戶所需所求,主業為ERP的SAP才會對分析型資料庫更為敏感。事實上,HANA希望在通過數據做歷史性的分析之外,還能通過數據幫助企業實時做出決策,因為今天的市場變了,變成以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因此企業的未來在於敏捷企業、實時企業,進而成為智慧企業

從2011年至今,SAP HANA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無論是華為、聯想還是中石化、中國化工都先後採用了基於SAP HANA的解決方案,大幅提升了銷售報告、財務分析報表、企業運營決策等業務領域在系統響應時間、數據分析方面的效率。

記得上海寰融信息的負責人證實說,利用SAP HANA平臺,將業務數據分析所需的原來幾個小時縮短到僅幾秒鐘;AdMaster精碩科技則表示,通過SAP HANA平臺,公司實現了數據分析處理從「溫數據」到「熱數據」的瞬間響應,數據響應時間從原來的5分鐘縮短到以「秒」為計算單位。

生態共贏

在筆者的印象中,SAP自2011年推出HANA平臺,其開放架構隨即迅速獲得了除了Oracle/SUN之外其他幾乎所有主流伺服器廠商的支持,並且開始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信賴。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開放贏得生態,性能贏得客戶。

正因為此,Oracle和IBM依然是SAP非常緊密的合作夥伴——實際上,兩家到現在還一直保持著規模龐大的SAP業務部門,幫助客戶實施SAP系統,作為IBM和Oracle底層業務的延伸。

在筆者看來,SAP HANA的競爭對手既不是IBM DB2,也不是Oracle資料庫,充其量Oracle ERP業務纔算是。而HANA唯一有可能在路徑選擇上略有爭議的地方,或許是2015年SAP在推出SAP S/4HANA之初曾經不考慮支持其他資料庫。但最終,SAP HANA還是通過Data Hub和其他的數據連接器,使得開放和開放架構成為常規選項。同時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看,HANA既可做其他資料庫的源端,也可以做其他資料庫的目的端。

儘管如此,在SAP推出 S/4HANA一年以後的2016年,SAP S/4HANA的客戶數量在全球達到了3200家,其中包括相當比例的重量級客戶,以致於SAP Business Suite高級銷售副總裁Markus Schwarz當年宣佈S/4HANA是SAP歷史上最成功的產品之一。

如今,不僅上線SAP S/4HANA ERP套件的客戶遍佈全球,而且在去年還推出了以HANA為基礎的下一代CRM客戶體驗套件——SAP C/4HANA 。從這一角度,SAP的HANA之路還遠未結束,甚至還沒有進入下半場。

什麼是SAP HANA的下半場?這也許就是SAP今年1月29日宣佈重組計劃的重點:SAP希望將研發重心轉移到新經濟最需要的領域——人工智慧、深度機器學習、物聯網和區塊鏈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從推出到如今歷經8年時間的HANA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

而人工智慧、深度機器學習、物聯網和區塊鏈這些最新的技術領域,實際上就是SAP的Leonardo,也是SAP在HANA下半場希望為S/4HANA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和C/4HANA客戶體驗系統帶來面向新經濟的持續優勢的關鍵所在。

HANA+Data Hub在今天形成了HANA數據管理的平臺。」一位SAP業務負責人曾對筆者解釋說,「以前企業級的數據處理更多是中央資料庫的方式讀取、處理、存儲,而今SAP的解決方案是數據流在傳輸過程中得到處理,通過去中心化的數據容器Data Container來實現。」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道,希望能通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體、硬體、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信息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