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地球上的東方中國的歷史是神奇和奇妙的。一個稍有能耐的人,可以被周圍的人三呼萬歲;一個沒有能耐的人,可以被周圍的人的口水淹死。

古代的中華的人類,除了種田的百姓和一些商人,其餘的也就多半是「英雄好漢」了。

紂王,作為一國之君,為所欲為是他的權力,而這個權力是一幫唯命是從的人給的,是全國的愚民百姓給的。所以,說紂王是暴君是不太公正的。如果沒有紂王身邊的唯唯諾諾的大小官員的馬屁,沒有百姓的有奶便是娘,這紂王也許連一天都暴不起來。

紂王之所以被滅,是註定的,跟他的暴何無關聯。宇宙無意中製造出的鬼神,他們像人類一樣,不可能全是蠢才,或全是智者;不可能全是心慈面善,或全是殺人不眨眼。正因爲鬼神有了正邪善惡,於是纔有了奇妙的[封神演義]問世中華。

無論什麼朝代的帝王將相,[他們的善盡在惡中,他們的惡又在善中]。帝者,若無半點欲坐江山的思緒,如何會被稱之為皇上?一個皇帝如果沒有敢在沙場殺人放火者,他又如何可以登上龍椅,假作矜持地接受眾功臣們的跪拜和聲音洪亮的三呼呼萬歲?

中國古代的所謂改朝換代,盡在天意之中,不在人為之內。所以,無論是封神演義還是西漢演義、三國演義、唐朝演義、清來明去、華來清亡,都是東方中原的天定之運命,任何人都不能扭轉乾坤的註定,與帝王個人的殘暴或仁慈沒有直接關係。龍椅是一個人的,但國家是所有人的。[國不可以一日無君],然而為什麼不是[國不可以一日無民]?這不恰恰證明[非君之暴而是百姓自暴]嗎?把所謂暴君奉上天堂的正是四方子民,不是君王自己。

沒有了土壌的樹木,三日之後必將成為枯木。沒有民眾的帝王,怎麼可能是帝王呢?

與其說紂王是暴君,不如說百姓是暴民。古人的愚忠,是培養殘暴的根源。所以,沒有百姓的愚忠,就不會產生所謂的暴君;有了明智的百姓,才能產生所謂的明君。於是,所屬國亡,其實不是君亡,而是民亡也。


謝謝邀請,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覺得挺有意思。我也來說一下我的觀點吧。

首先要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紂王那時候社會是什麼情況呢?青銅器的使用已經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大型城邦的發展已經有了貿易的雛形。戰敗的部落被奪走土地並成為奴隸。

隨著社會生產剩餘價值的增多,而這個社會還沒有明確的道德法律規範的時候。剝削剩餘價值佔為己有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朝歌佔有最好的土地,有最多的人口,而且他們的剝削正在日益影響其他地方發展。而建議改變現狀的賢者紛紛被囚禁或者殺害。於是才導致了反抗。

在周朝,確立了基本道德禮法後,出於需要,紂王作為一個典範罷了。至於荒淫無度,比起剝削來算的什麼?你有錢你想幹嘛誰會攔著?那時候又不是一夫一妻制。關鍵你天天剝削我們剩餘價值,繁重的賦稅都讓我們喫不上飯。而你用這些錢去玩樂這就不能忍了。

最後,看古代歷史一定不能套現代人類的道德價值觀。上古時代人命是很賤的,人們建立城邦國家,產生貿易。是大型合作的一種表現,是社會公信力的第一次啟蒙,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正是合作,讓人類可以擊敗猛獸,合作讓人們交流了經驗,發現可以種地養雞生活。只有一個人,一輩子也發現不了這麼多自然規律。

如果有人破壞這種合作威脅人類生存會怎麼樣呢?

以上。


謝邀。嚴肅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商紂王的罪狀是「千年積毀」的結果,是「層累疊加」的結果,通過對帝辛的不斷抹黑,來達到後人的訴求和目的。

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周人。

周人自季歷起便大肆拓土,引起了帝文丁的警覺,便殺了周王季歷。繼位的周侯昌,亦即周文王,更是變本加厲,帝乙二年,周伐商,敗於帝乙。但周王昌並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徵大戎,攻 ,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覺,拘周侯昌,囚之羑里。

兩代周王的命運,使商周成為死仇。繼位的周王發在釐清內政的同時,更理頻頻觀兵孟津,為攻伐商做準備。然帝辛積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懼極甚。對商的仇恨、對帝辛的畏懼,使得周人不顧一切地詆毀、抹黑自己強大的對手,以建立戰略聯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

抹黑帝辛的第二主力是叛徒和內奸。

一類是神棍。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君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王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佔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咸等時代超越王權的輝煌。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為倒商的急先鋒。

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這一類人又可分為兩個羣體。一個羣體是以或微子、箕子、比干為首的王族反對黨,這羣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另一個羣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帝祖甲的禮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而且廢除了帝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這羣人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導致王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

抹黑帝辛的第四類人,則是戰國諸子。

出於對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先秦諸子無不「案往舊以造說」,以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也是為什麼「層累地造」的中國古史誕生於戰國的原因。帝辛被作為反面典型,顯然是再合適不過了。為證明仁義重要,就舉帝辛不仁不義的事例;為證明尚賢、用賢的重要,就舉帝辛殘害忠眾以亡國的教訓;為證明天道亡國,就製造帝辛「斮朝涉之脛」、「刳剔孕婦」的實例;為證明防微杜漸的作用,就製造帝辛「為象箸」,等等。反正帝辛已是污水坑,大家能想像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諸帝辛身上已是習慣之舉,多潑一瓢污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積毀」的商紂王。

這些對帝辛肆無忌憚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置疑與反駁。在現存的典籍記載中,首先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一點的,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貢。針對一擁而上抹黑帝辛的現象,子貢一針見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帝辛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帝辛的罪,桀受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翻開《尚書》、《史記》等,桀有的罪惡帝辛都有,而桀沒有的帝辛亦有。因此,帝辛是夏桀加想像的罪惡的集大成者。

但是,親身經歷了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識分子、抗清義士顧炎武在亡國之後沉思細想,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一個帝國的衰亡,是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以至於積重難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也就是說,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而已。在這一點上,帝辛與崇禎帝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比起前幾任帝王,都勤政、英明得多,但都「適逢其會」,做了亡國之君。

到了現代,經研究發現紂的罪惡是經歷代疊加而成的。在周人的記載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一事,東晉時增加十三事,於是商紂就變成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

真相是,帝辛是在內外反對勢力的勾結和聯合絞殺下滅亡的。如是而已,豈有他哉?

故毛澤東評價:「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紂王那時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


其實,紂王一點也不殘暴,是九尾妖狐控制紂王的身體做出來的很多慘無人道的事,本來就是妖狐嘛,就不用說有人道了,紂王自己的主元神就是真正的自己是被迷惑的,是不作為的,所以,那些壞事不能算是紂王自己的,所以,表面上紂王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慘絕人寰,人神共憤的事仍然可以封神。其實,九尾妖狐也蠻慘的,完成了女媧娘娘交給的任務,因為罪惡滔天,女媧娘娘也不敢沾手,生生把她拋棄了,幾千年來不斷的在輪迴中受苦受難還自己造下的惡業,直到八十年轉生在臺灣是一個女企業家吧,30多歲車禍死去了,,,


不是。

紂王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其實前期算是明君,後期滿足了一時疏忽才被拉下來的。當時的王每打敗一個部落就會收編很多奴隸,這些奴隸還沒有被完全消化同化,紂王就因為自信去發動很大的兵力去和周打仗,結果奴隸和敵人裡應外合造反就國破了。

所謂暴君的由來,是因為周武王姬發成功的時候或者成功後總要讓自己的位置合法化。歷史上真正的紂王孔武有力,智勇雙全,是個美男子。畢竟在人類社會中能當個小官都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更何況一個國家的?

所謂的貪財好色,酒池肉林,都是小事或者說是正常的。人家有這個本事,只要保證不出亂子就行。


商朝滅亡的原因是紂王荒淫無度。

紂王在位後期,居功自傲,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奢華的生活。加上連年徵戰,使兵力不足,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外族的防範,加上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約公元前1066年,在帝辛伐東夷之際,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入朝歌。帝辛自焚於鹿臺。商亡。

這個問題有個限定性條件(僅僅因為他是是暴君)。那麼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的原因是,熟悉「太公韜略」和「有商志傳」的人一定知道姬昌和姬發是如何處心積慮要取代商的天子之位。另一方面,紂王之前的幾代商王似乎不善經營,眾諸侯已經多有離心。而紂王自己可能更多向東進取,對來自西方的威脅估計不足。這些綜合因素的作用才導致了商被周取代,而不是僅僅因為紂王是個暴君。實際上,那個時代的君主,有幾個不暴呢?仁義聖明基本上都是鼓吹出來的,特別是在「避諱」機制下的選擇性宣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