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軍事角度來說,阿富汗戰爭蘇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從蘇軍進攻阿富汗的情況來看,阿富汗政府軍被完全摧毀,全部國土淪陷,政府軍被徹底摧毀。遊擊隊雖然存在,但已經無法構建完整的國家武裝力量,蘇軍有能力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條件來控制阿富汗的情況。

同時,網路流傳的阿富汗拖死蘇聯也不成立。阿富汗集羣的軍費在蘇聯軍費佔比中連10%都不到,顯著低於在歐洲的西部戰區,甚至低於蘇聯國內每年電影票補助的消耗,完全達不到拖死蘇聯的地步。

當然,蘇軍的確在阿富汗也付出了不少傷亡。但是相比於僅僅面對塔利班的美國,蘇軍殲滅了11萬阿富汗政府軍,而付出的傷亡遠遠小於阿富汗武裝部隊。

當然,最終由於各種非正常原因,蘇聯最終放棄了幫助阿富汗建成社會主義。而阿富汗人民軍此時依然沒有建立完整的武裝力量體系,無法和徵戰多年的阿富汗各種武裝勢力對抗,最終遺憾的落敗。究其原因,主要是蘇聯的決策失誤導致的悲劇結果。


一個高原和山地佔五分之四的國家,如何用坦克去淹沒?題主如果一定想用鋼鐵洪流去淹沒也不是不行,但是不能用坦克,應該用兩條腿能爬山的高達。

圖一:阿富汗是個山地高原國家,無法展開大規模裝甲部隊。山地部隊和空降部隊比較適合於戰場。

在出兵之前,蘇聯一直沒有拿阿富汗當回事,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即使在出兵之後,阿富汗對於蘇聯也一直不是戰略重點,不會將最精銳的部隊全扔到破山溝裏。蘇聯的防禦重點一直是東歐。最精銳的近衛軍,最先進的武器,全都放在東歐,隨時準備展開對北約的攻擊,或是防範北約先發制人的打擊。

蘇聯出兵阿富汗不是偶然的,是當老大當習慣了,眼裡容不得有沙子,更容不得有根刺。蘇聯先前出兵匈牙利和捷克,與其說武力征服,還不如說是武裝遊行。從未受到強有力的長達數年的抵抗。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動機大同小異,只是認為阿富汗當時的一把手阿明不行,希望扶植一個政權代替阿明。

圖二:蘇聯在阿富汗投入了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山地作戰,比坦克好用。

蘇聯當時投入了編成摩托化部隊和傘兵部隊的第40集團軍,在入侵開始時,克格勃已經用毒藥將一批阿富汗高官送進了醫院,而精銳的特鍾部隊發起對王宮的衝擊。拿下首都喀布爾之後,蘇聯以為入侵計劃已經到這就結束了,但沒想到流血的戰爭剛剛開始。

蘇聯從來沒有打過大規模反遊擊反暴亂作戰。入侵首都之後,阿富汗並沒有大規模的正規軍排成排,坐等蘇聯炮轟。蘇聯面對的遊擊戰高手,藏在山洞裡時時都是冷槍冷炮。在這種作戰環境中,爬不了山的坦克還沒有兩條腿好用。

圖三:阿富汗戰場,坦克和裝甲車都是必要的,不能沒有。但不能全指望用坦克去殲滅山溝裏的遊擊隊。

蘇聯走後美國接著打阿富汗戰爭,仗打得比蘇聯好得多。這倒不是因為美國動用了更多 的坦克和裝甲車,而是因為美國付出了血的代價,被越南教作人,學會瞭如何去打一場遊擊戰。


這就看每個人從什麼角度看了,異域邊緣認為蘇聯的鋼鐵洪流已經完全碾壓了阿富汗,蘇軍的進入徹底毀滅了阿富汗當時的政府就足以表明這種進攻的威力。這種碾壓不代表要完全佔領與控制,只要在此能有一定話語權就可以了。首先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是一塊是非之地,每個有稱霸世界野心的國家都會在這裡留下疲憊的身影。阿富汗的國民已經有了隨時拿起武器就去戰鬥的傳統,只要有外來勢力在他們就戰鬥不息。這些戰鬥已經快成了阿富汗人的謀生手段了,這是因為總有大國在背後支持搞事。

阿富汗的內部爭鬥導致了與蘇聯有密切關係的政府倒臺,蘇聯的國力也正處與冷戰時的巔峯,美國在此時也處於戰略收縮期,這也助長了蘇聯對阿富汗進行用兵。也當時蘇聯的軍力對阿富汗進行碾壓一點問題都沒有,最終阿富汗政府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蘇軍攻入喀布爾處決了當時的領導人阿明。蘇聯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美國在背後支持的遊擊隊,這些遊擊隊在美國的武裝下對蘇軍進行了不計其數的偷襲騷擾。這些遊擊隊充分採用了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策略,把蘇軍搞得是狼狽不堪。最終隨著新領導人的上臺,蘇聯最後決定在阿富汗撤軍。

只要有強烈的抵抗意志,再強大的武裝力量也無法讓一個國家徹底屈服。更別說在各種複雜勢力存在的阿富汗了,如果不是蘇聯的內部問題導致撤軍,阿富汗將一直受到蘇聯的掌控。不管怎麼說這個地方只要有外國勢力存在就不會消停下來,就如當今美國對阿富汗的掌控也只能是局部。


前蘇聯在冷戰時期打造了讓世界感到畏懼的鋼鐵洪流。暫且不說當時蘇聯哪些裝甲車、坦克、火炮的基本性能,僅僅從數量上都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震懾。很顯然前蘇聯這些鋼鐵洪流起到了極大震懾作用,讓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敢採取任何冒犯的舉措。當然這些鋼鐵巨獸至今仍然在俄羅斯軍隊中服役,並且還在繼續擔負重要任務。

可是當時的前蘇聯,想要依靠自己的鋼鐵部隊征服阿富汗時卻遭遇了失敗。其實前蘇聯裝甲、坦克部隊之所以在阿富汗遭遇了失敗,並且敗的比較慘,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況也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這些裝甲車、坦克很難在阿富汗戰場施展拳腳。阿富汗大部分地區為山地,這些地形本來就不利於這些鋼鐵巨獸機動,加上阿富汗軍隊並不會直接與前蘇聯軍隊硬碰硬,所以這些大傢伙有力氣沒辦法使,也沒地方使。二是阿富汗軍隊的獨特性決定的。阿富汗常年戰亂,並沒有非常正規的軍隊,裝備也非常落後,雖然有美軍支持的部分裝備,但總體上而言根本與前蘇聯不在一個層次。這種特殊性也就造成了前蘇聯裝甲、坦克部隊很難找到對手。三是阿富汗軍隊根據非對稱的作戰原理,選擇了比較靈活的遊擊戰術。遊擊戰術的使用,直接導致前蘇聯裝甲、坦克部隊經常遭遇突然襲擊損失慘重。

總體而言,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作戰對手、複雜的作戰背景等原因導致了蘇聯鋼鐵巨獸們成為了難以發揮威力的困獸。這也說明瞭,現代戰場並非裝備的紙面數據好,就能達到較好的作戰效果。


別光看蘇聯在阿富汗的窘迫了。美國也沒強多少?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的小鷹的每天挨炸的,也沒說為什麼美國的航母艦隊沒有淹沒伊拉克啊

是因為當地政府軍叼到了美蘇都打不過麼?想啥呢?

就一個原因,對面的拖後腿的,蘇聯打阿富汗,中美印英法拖後腿

美國打棒子,中國自己操刀子上,背後蘇聯給刷buff,兩個棒子負責送人頭。

美國打其他地方的時候,中蘇上人上裝備的。

不然那羣堆積如山的,毒刺rpg,akm,107,都是哪裡來的?不就是互相拖後腿的時候只要你願意打美/蘇,來來來只要你有錢,要什麼都賣。

至於後來美國自己打阿富汗的時候看著那羣毒刺什麼感覺那就得另一個問題了。

就是北約/華約都慫的一比,生怕打起來,就這羣第三世界國家扛得住美蘇的攻擊?

很明顯是否定的,美蘇的標準姿勢是花上幾天時間幹掉xxx的政府軍,然後mmp這恐怖組織真多,怎麼一茬接一茬的?

想想只要是不是聯合國五常一致通過的協議有幾個沒有各種幺蛾子的?

蘇聯阿富汗戰爭,中美英法印一塊拖蘇聯的後腿,然後各種賣賣賣,巴基斯坦賺錢賺的手軟,毛熊,你們幾個給我解釋一下這毒刺啊,m16啊是哪裡來的?尤其是你兔子,你這五六式衝鋒槍的字還在呢!其次你的這羣107能賣的少點嗎!疼啊!

然後蘇聯表示??這政府軍輕輕鬆鬆的幹挺了,恐怖分子幹了多少年了都沒幹完。

美國也是輕輕鬆鬆的把薩達姆,卡扎菲之流打出了gg然後恐怖分子

美國:我的小鷹啊又被炸了。

目前國際局勢五常之間直接幹起來的幾率可以忽略。

但是你要是想幹啥麼?對我還沒有什麼利益?然後麼,往死裏坑!讓你丫喫獨食!


鋼鐵洪流的確讓人畏懼,試想一下數萬坦克和配合的裝甲一起向前推進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那是摧毀一切的力量展現啊,可能僅僅只有核武器才能將其摧毀了。

但進入阿富汗卻不是那麼一會事,阿富汗多山,大部分的人民還主在土房子或者極為簡陋的房子裡邊,人們對於家庭的所謂的財產也沒有多少認識,尤其是相對於歐洲辛辛苦苦從二戰後的殘垣斷壁建立起來的家園,所以歐洲人擔心的是這些。

而這些鋼鐵洪流的一小部分在對當時的阿富汗政權進攻中也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不但其精銳的空降部隊成功的奪取了阿富汗的首都,更是在短期內迅速佔領了阿富汗全境。

但戰鬥和佔領是兩碼事,戰鬥是凡事抵抗的都可以消滅,而佔領則很難甄別,並且阿富汗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的背後有財大氣粗的沙特,和一直和蘇聯冷戰的美國及西方盟友,這樣在阿富汗就有了充足的資金和先進武器供應其反抗勢力進行抵抗。

在阿拉伯世界有一股人就成為這股實力或者宗教聖戰的人參與,這其中就有後來讓美國頭疼的沙烏地阿拉伯人本拉登。有了資金,有了人員和武器,對付大兵團作戰不行,但對付一小隻裝甲分隊那還是綽綽有餘。

所以在多山的阿富汗,隱藏在蘇聯軍隊補給線附近的反抗力量頻頻得手,尤其是手中的廉價的RPG和美國的攜帶型防空火箭毒刺,讓蘇聯的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尤其是陸航航空兵力的損失,都是高價值目標。

很快的本來就靠著透支國力支撐的蘇聯,被這種不對稱的消耗搞得極為被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正是阿富汗的消耗拉開了蘇聯解體的序幕。


冷戰時蘇聯出了手裡打不完導彈,還有讓北約瑟瑟發抖的鋼鐵洪流,直到今天,俄羅斯的鋼鐵洪流依舊能一個周衝垮北約的東部防線。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看似無敵的鋼鐵洪流卻折戟帝國墳場阿富汗。但要注意到的是,蘇聯對對北約的作戰計劃是利用其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戰,快速穿插佔領重要地段。而在阿富汗,可以說蘇軍鋼鐵洪流在前期確實達到了閃電俠的目的,快速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重要據點。但適合正面突擊、大軍團決戰的蘇軍很顯然不適應遊擊戰、治安戰。在山區反遊擊戰中,坦克等重武器顯然並不是最好的武器,山地戰更重要的還是單兵素質,而單兵素質一直是蘇軍的軟肋。所以說,蘇軍的鋼鐵洪流成功的達到了前期的戰役目標,但卻無法勝任後來的戰略目標。直到今天,不管是美國還是伊拉克、敘利亞。巷戰和遊擊戰依舊是最頭痛的事情。


阿富汗被譽為「帝國墳場」。

阿富汗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鏈接南亞、中亞、西亞、東與我國接壤,南下印度洋。所以各國都不願意一個國家控制阿富汗這個戰略重地。

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是由於阿富汗的地形地貌,適合於打遊擊戰,還有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給阿富汗提供幫助,阿拉伯中的志願軍像本.拉燈就是方面中的一員。

最重要的是阿富汗人拿起鋤頭是農民,拿起武器是軍人,蘇聯人是很難分辨的,即使蘇聯優勢巨大,面對入侵,阿富汗人聯合起來匯聚成巨大能量。蘇聯陷入沒有結果的戰爭。


阿富汗的地形大多山地,限制了坦克的集羣衝鋒。近代以來,阿富汗經歷了數次帝國主義的侵略,而不屈不撓的阿富汗人民都頑強的予以抗爭。英國,沙俄都曾經折戟於阿富汗,這個國家也號稱」大國墳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