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規避雞蛋基本都裝在一個籃子裏的風險,最好的辦法是找到新的母雞。美日就是這麼做的。

  日媒3月31日報道稱,白宮正着手推進從廢舊鋰電池中回收稀有金屬並加以再利用,以期能夠保證高科技產品與武器裝備的供給,避免受制於人。

  更危言聳聽的是,美方還認爲“二當家”的稀土加工能力已經掐住美國的命脈和咽喉:美國在軍事科技方面的大幅領先掩蓋了“阿喀琉斯之踵”——主要競爭對手在稀土精煉和材料冶金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而最糟的情況是,一旦這條供應鏈被切斷,譬如說因爲某種衝突而導致禁運,美國的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F-22隱身戰機的F-119加力渦扇發動機如果沒有稀土永磁材料,根本無法形成戰力。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數據表明,至少有10種稀有金屬都依賴對華進口,因爲全球稀土產量的80%都要由“二當家”提供,中企還掌握了全球30%以上的鈷礦開採權。

  早在2017年12月,白宮就已經注意到23種關鍵礦物有21種都仰仗進口,來源地包括中俄、南非、巴西等國。因此開始重視稀有金屬的來源安全問題,把32種礦物列入“重點清單”,只不過當時的側重點是加強“自給能力”,也就是在美國本土加大開採與回收的效率和力度。

  2019年2月,美方安排1500萬美元的預算,設立產學研一體的回收基地,最終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稀有金屬的自給自足,減少對競爭對手的依賴。之所以選擇回收,是因爲美國本土已經不再開採稀土礦,最後一個冶煉公司也被收購。受困於高額的採掘成本與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標準,美國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

  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稀有金屬“爭奪戰”也愈演愈烈。新能源產業的勃興對鈷、鎳、鋰等礦物的需求越來越大,純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電池都需要這種必要材料。美國蘋果、日本軟銀和德國寶馬早已開始從上游(礦山)開始佈局。

  最新的“戰場”其實就是資源型國家。日本軟銀在加拿大投資了鋰礦山項目,計劃在2020年投產,預計年產鋰礦3.3萬噸,其中20%都將用於軟銀的太陽能蓄電池項目。掌握全球60%鈷產量的剛果則吸引了多家巨頭爭相投資,而鎳業協會則認爲中企已經掌握這裏80%的鈷資源。2019年1月,由3家中企在印尼蘇拉威西島開辦的鎳鈷工廠正式開工,規模爲世界最大,總投資達7億美元。

  在資金實力上稍遜一籌的日本轉而瞄準“城市礦山”,2019年1月在秋田縣設立鋰電池再利用生產線,從廢電池裏提煉稀有金屬。日本經濟產業省還呼籲大企業在2019年聯合成立保證鈷資源供給的“事業共同體”。

  美日之所以緊張,並採取各種措施試圖彌補這一軟肋,並非是遇到危機,而是預感到存在危機的可能,畢竟美日所需稀土幾乎100%都要依賴進口,而下面這幾個因素也令其產生隱憂:

  1、全球近54%的稀土儲量都在一個國家。2019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繼續控制稀土礦、鎢礦的開採總量,具體說來就是第一批指標爲2018年的50%。2019年3月下達的開採指標分別爲60000噸和49000噸。

  2、控制國內產量的同時,2018年“二當家”還意外成爲全球最大的稀土進口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全球稀土供應鏈並不掌握在西方手裏。海外稀土礦場的精礦和高價值氧化物多數都會流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二當家”提煉出稀有金屬、合金等。美國國防工業所需的磁鐵、稀有金屬的源頭都能追溯到白宮眼裏的“最大競爭對手”那裏。而根據測算,如果美國想重建稀土供應鏈,可能會需要15年的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

  3、在稀有金屬的知識產權方面,美日逐漸被趕超。從2011年開始,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申請的專利數量都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儘管距離全面趕超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珍貴的稀土曾經只能賣出“白菜價”,如今這一局面得到了改觀。在很長一段時間,稀土原材料的就地轉化率很低,“把黃金當土賣”。在產業轉型升級後,圍繞稀土而研發的新材料和相關產業的產值首次超過了開採與冶煉產值,粗放型資源開發成爲過去。這個好消息對西方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而可喜的是,“壞消息”還會越來越多。(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