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頭條號老照片)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臺、駐軍隊等。圖爲參加威海衛暨劉公島佔領交接儀式的“水仙花”號英艦官兵,攝於1898年5月24日。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圖爲劉公島海面的英軍“麥德維”號潛艇母艦,這是英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大型潛艇母艦,專爲作戰潛艇提供軍需補給和後勤維修。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裏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爲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爲12萬。威海衛劃歸爲英國的“租借地”,由此開始了英國對威海衛長達三十二年(劉公島又續租十年)的殖民統治。圖爲劉公島海面的擺渡舢板,攝於1900年。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在基層,殖民當局採用了中國原有之村董制,他們認爲這種傳統制度,仍能爲羣衆所接受,因不少村董還是本村大姓人戶的長輩,且多是富裕之戶,較有威望。爲了便於層級管理,1906年由華務司制訂了分區制和總董制,全境劃爲南、北兩大區片分26個小區。南區片17個小區,其行政長官駐溫泉湯村;北區片9個小區,由政府祕書兼管,每小區選總董一人。圖爲威海衛城裏的集市,攝於1910年代前期。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峯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圖爲威海衛衛城東門外,攝於20世紀初。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英租威海衛的32年間,社會各項事業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變化,但由於幾種因素的制約,如:一、英租期的不確定性,外商投資猶豫消極,本地人有了錢多是投在土地上,對工商業缺乏熱情;二、交通不便,西鄰煙臺早已開埠對外,南鄰青島建有鐵路貫通省內,威海雖有海運,但多被英國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衛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沒有長足的發展。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八十八輯,作者張軍勇,原文章名《近代西方視野裏的威海形象》,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收藏記憶、觀照百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威海城市記憶:大英帝國租借地威海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