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大隊長Captain Fantastic

導演-Matt Ross (麥特.羅斯)

演員-Viggo Mortensen(維果.莫天森,憑本片入圍89屆奧斯卡金像獎男主角)George Mackay(喬治.麥凱)

       當我們在片頭看見7個全身塗滿泥巴的人為其中一員舉行成年禮-獵一頭鹿,並生吞牠的內臟-請別質疑,「神奇大隊長」正是這樣一部奇葩的溫馨家庭劇。

       隨後洗去身上用來隱身樹林的泥土,露出真面目,就好比為觀眾揭開他們神秘生活的面紗。接著是一連串鏡頭跳接,一面拍攝6個孩子的早晨-為剛獵到的動物去骨、蒐集漿果;另一方面以靜態的方式拍攝家中的現代化器物,這樣的對比讓觀影者清楚明白這一家人其實是生活在野外的現代人,雖以原始的方式生活,仍在細微中輕輕地倚賴現代物質,不過這也另外衍生其他意涵:他們是由現代生活返回叢林裡的,因此才會有現代器具。

(靜坐靜坐)

(Training in 10 minutes!)

       早飯後,是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舉隅:一起體能訓練、夜晚時升起營火唱著輕快奔放的歌、圍繞營火各自閱讀--Ben還會驗收他們所吸收的內容,形式為藉由小型辯論說出自己的觀點……。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十分嚮往這樣的生活,畢竟生活在平地,我們尚活在升學主義、各式教條、繁忙的生活步調之中,平地的生活是經由壓縮的,擷取最精要的步驟已達成所謂效率,我們太少完整地體驗大自然的流程,因為當我們出生、成長,總有既定的下一步等著去執行。然而由高山視角看生活,這是我們從未體會過的,當脫離一切外在形式,回歸最初的生命形式,生活彷彿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餓了渴了便向大自然索取,學習的過程去除體制與考試,把知識變得更純粹,而非功利性。如此的生活方式,是活在真實世界的人們所認為的純淨吧!

-樂園式生活的矛盾(初期)-

       這樣的生活對6個小孩而言全然是好的嗎?在這個段落中,這群孩子用細微而低調的方式稍稍否定了老爸的做法。晚上驗收書籍內容時,Vespyr被普朗克常數壓著喘不過氣時,Ben要求她明天午飯後向全家介紹普朗克的量子論實驗,一旁的Rellian聽了只輕輕地搖頭;Zaja閱讀老爸指定書籍時,全程戴著防毒面具頭套,雖然說山區夜晚偏涼,可以由其他哥哥姊姊們都戴著毛帽得知,但直到Ben走回屋子時,Zaja才把頭套拿下來並鬆了一口氣,也許這樣極端的教育對孩子也是另一種壓迫,防毒,也或許是對知識的排斥。

(戴防毒面具的Zaja)

       至於Rellian的叛逆,在這裡也稍稍嶄露。當全家各自拿著樂器準備歌舞一場時,Rellian用鼓聲強勢地讓大家跟著他的節奏走,其他人才漸漸配合。後來還有一場全家在雨中攀岩的戲,Rellian不慎摔傷了右手,Ben的作法並不是即時趕去救Rellian,而是在旁邊告訴他先冷靜,再想計畫(個人覺Ben的語氣太有教練感而缺乏關懷,但在休息時間時Ben仍然有幫Rellian包紮)換做Rellian的角度思考,我可能會開始懷疑父親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對我們好,還是間接地殘害我們。

       與父親下山購買日用品時,Bodevan在商店遇到了一群女孩,女孩們向他開口搭話,他卻不知該如何應對,輕鬆的談天內容他說不來,只有滿腦子的毛澤東與托洛斯基思想(目前崇拜毛澤東)。隨後Bo收到一疊名校大學的錄取通知,從小隔絕真實社會的他,心裡其實想走進世界,與形形色色的人交流。

 

-樂園的劇變-

        Ben得知了妻子自殺的消息。Ben回到家中,決定毫無保留地告訴孩子們真相,大家的反應無非是痛哭,唯獨Rellian氣憤地拿起桌上的小刀走近父親,嘶吼幾聲,轉身去捅家中的櫃子,這裡其實也是個伏筆,暗示Rellian後來決定反抗這樣的生活。

        6名孩子希望能參加母親的喪禮,只是礙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不認同,外公早已拒絕與Ben往來,並禁止Ben參加喪禮。在另一場早餐的戲中,孩子們討論著外公的作法,認為沒有人有權利能限制他們這麼做,他們批評那是法西斯資本家的行為,以變相暴力的手段壓迫相對弱勢的人們。

Ben問孩子們:Can unique be modified 他們一致的回答No。這裡顯示了這七口(不包含媽媽)之家很清楚其作為與生活迥異於真實社會。

                看到這裡,也不難發現本片的政治觀,這一家人反對資本主義,言論左傾,我想這恰恰對應了當今世界的右派保守風潮,諸如TrumpBrexit。我覺得這也是導演刻意營造的矛盾之一,雖然這一家人批判著保守主義,他們也對現存的體制表現了激進極端的作法,但是當他們面對真實世界時,卻又抱持著保守的心態,視當今社會為荼毒孩童的禍害,這也呼應了後來Ben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第一次夢見妻子-

       在睡夢中Ben夢見了妻子,她告訴他山林裡,他們一起共創的樂園是多麼美好,孩子們的成長是如此令人驚豔。這部分不免令人懷疑這是一種安慰,抑或是一種執迷不悟?妻子沒有因為在野外的生活方式而康復,孩子們也漸漸發現父親的作法其實與真實世界相衝突,這麼一來要如何構成一種美好呢?我猜,這也許是個讓Ben帶著孩子闖入喪禮的機制吧!他因著憶起往昔的美好生活,而開啟了重返都市、驗證自己的做法的動機。

 

MissionRescue  Mom”-

       在開車前往都市的途中,Ben常常利用後照鏡與孩子們溝通、對視,當鏡頭拍到後照鏡中映照Ben的臉時,鏡子的框線正好框住Ben,意味著Ben一直被困在自己所設下的規矩中;當他透過鏡子與孩子們對話時(實際上車子停下來時他大可轉過頭直接向孩子們說話),Ben大概是想把孩子們繼續框在他所設立的極端規矩中,這也造成後來孩子們一個個反思、選擇脫離。

(老爸Ben的後照鏡視角)

-樂園式生活的矛盾(加劇)-

       半路遇上警察臨檢,是法治社會的公權力與民權思想的衝突,一家人表面上順應警方,而後以唱聖歌的方式趕走了警察,他們雖然排斥基督教,但是懂得利用普世信仰的事物,我想要是聖歌與上帝真有這樣的用途,那們我們更應該認真去思考我們到底為何要去選擇我們的宗教。

       這也可以連結到後來在喪禮上,妻子的遺囑中提到她是一位佛教徒,但是她將宗教視為一種人生觀而非隸屬的團體。另外在警察走後,Bodevan與父親應道“Right to the people,sticked to the man.”我想他們內心仍是保有著民權思想,而這些觀念的深植,也是Ben的教育的印證。

(用"聖歌"趕走警察)

       去了餐館,孩子們對菜單上的食物感到新奇,Ben卻認為這裡沒有一樣真正的食物。由於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中,他們的食物來源是最天然的,未經過加工。我想這是個事實,我們生活中接觸的食物多半加了無數種化學香料,甚至是非法添加物,食物已變得不一定能吃了。這裡也能連結到後來在Harper家,Nai問起姑姑是如何宰殺雞的橋段,從超市買回來的烤雞,我們何能知道他是經過什麼樣的處理才成為餐桌上的佳餚呢?

 

       在“Free the Food”的任務中,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牽強的衝突,Ben一家在野外能憑著一把刀解決一天所需的糧食;但是在城市裡,他們卻以卑劣的方式竊取超市的食物,他們無法在現代社會生存,無法配合現行的法律規範,他們鄙視平的的世界卻用更低一等的方法謀生,著實是一種矛盾。況且教導孩子偷竊,是於任何社會價值都無法容忍的,這裡證明了Ben的方式已是苟延殘喘。

(有趣的一點是,在計畫開始執行前,超市裡的背景音樂是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

(任務完成撤退中)

    慶祝Noam Chomsky的生日,我們能夠理解一個左派家庭是多麼推崇一位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同情者,在這裡,Rellian提出了抗議,為甚麼不能和正常家庭一樣慶祝聖誕節。這裡包含了兩種對比:一是Ben一家排斥基督教,絕不可能放棄一位推動人權的學者轉而慶祝耶穌聖嬰的出世;二為他們反抗資本主義,而聖誕節又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消費季,在這段期間,商業行為以及利益大概達到了一整年的高潮,換句話說這是錢潮最洶湧的時節,大筆的錢由消費者的手上溜走,進了商人們的口袋,鄙視資本主義的他們是不會助長這樣的消費風氣。

(Uncle Noam~~~)

 

       到了Harper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對比。我們可以先將紅酒與話題分為一類,Ben對孩子可以不分年齡地解釋、闡述任何事,他用正確的態度來教育,不用在乎話題是否過於成人,就如同給Zaja倒紅酒喝,在他眼裡,孩子的年齡不代表甚麼,世上所有的常識都能夠先修。但是這也不免讓人起疑:要是孩子因為超齡的接觸而導致危險呢?正如Harper所說的:「保護兒童因為某些不適合的原因而選擇隱瞞事實並非欺騙。」後來Vespyr的重傷,我想也是Ben沒有認清這一點而導致的,但相反的,對孩子們處處隱瞞,也是一種傷害與不信任:不信任孩子能清楚理解成人世界裡的事,讓孩子一直處在溫室裡,任何事都有另一種最婉轉的說詞,其實也顯示了一般人普遍的虛假吧。

(嗯?小孩不能喝酒?)

       接著是正規教育與Ben的做法對比,沒有上過學的Zaja向兩位堂哥解釋人權法案及闡述對一些時事的見解,我認為這一點可以讓還身在學校教育體制的我們反思:我們每天所學習的知識都有好好地融會貫通,構成我們獨立思考的一部份嗎?或是我們只把它當作義務來操作,為了分數而填鴨?

   

       露營區,是大哥Bodevan第一次體會愛情,與剛結識的女孩在泳池邊聊天,內容完全合不攏,但是請注意兩人把腳泡進水中的安排,水在影像中其實隱含著「性」的意思,聊完之後,女孩有意地用腳擾了平靜的水面,接著鏡頭就帶到女孩主動吻著Bodevan。在這場戲中,又再次顯現了Bodevan對兩性互動的缺乏,對性的無知。

 

-第二次夢見妻子-

 

       妻子笑著對Ben說,她很快樂,因為生活有Ben一起。接著畫面跳到喪禮,我認為妻子的再度出現,其實是更鼓勵Ben去尋找解答吧!妻子沒有提及他們生活在野外的作法是否正確,只是著重在家人一起的感覺,妻子也許是希望Ben能夠理解無論是如何過生活,最重要的不過就是一家人相互扶持、陪伴的那份緊密的情感,不去在乎外在的形式。

 

-樂園式生活的矛盾(最終)-

 

(葬禮必須載歌載舞)

      Ben一家穿著鮮豔嬉皮裝闖入喪禮,臉上甚至掛著笑容,明顯對比一旁流著淚穿著黑衣的親友們,他們體現的正是妻子生前內心的想法:歡樂的喪禮以慶祝生命輪迴。而包圍著Ben一家的黑色,正代表傳統宗教觀與真實世界視他們為異類的眼光。隨後他們理所當然地被驅逐。正當Ben想進行下一波行動時,孩子們制止了他“We canlose you !”這句話我想是再次提醒Ben「一家人不分離」。

 

       家人間的不信任終究爆發。Rellian的反抗終究促使Bodevan釋放原本壓抑的情緒,他給父親看了錄取大學的通知書,Ben卻告訴Bo,他已具備了比別人還多的知識,大學還能交給他甚麼。這讓總是在人際關係中受挫的Bo相當不滿,他大吼著“You make us freak!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anything!

       自幼隔絕在山中,他們習得了除了真實世界資訊以外的知識,沒有過實際交流,無法融入人群,我想是Ben過度極端的證明。Rellian逃家,逃去外公家,他想和正常的孩子一樣生活,他寧可在外公家玩電玩裡的獵人遊戲,也不願再回到森林裡獵真實的動物,Rellian始終認為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害死了母親。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心理與生理的疾病理應由專業醫學知識輔助,讓患者好好康復,但Ben堅持讓妻子留在野外,用他們極端的生活企圖使她復原,這多少是種排斥現代化物質的表現,排斥地太過極端,導致悲劇。

 

       仍舊一意孤行的Ben派出了女兒Vespyr飛簷走壁上屋頂救Rellian,這對平時在山裡活躍的孩子們大概不是難事,不幸地,Vespyr因為瓦片斷裂而摔落,差點一命嗚呼。孩子們始終無法在現代社會裡自由來去啊!這一次的失敗終於讓Ben理解自己那一套思維無法全然地套用在真實世界,在真實社會裡,孩子原先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毫無用武之地。這使他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Mission Rescue Dad&Mom”-

(完成媽媽火葬的遺願)

       把孩子留在外公家的Ben,繼續獨自漂泊,他也把原本茂密的鬍子剃掉,意味著一種重新開始。不料孩子們偷偷躲在車裡,跟隨著父親,並要求執行最後一項任務,那就是完成母親的遺囑。看著Ben一家執行任務,這時的他們才真正有了和諧的感覺,這件事是他們要一起完成的目標,而非老爸發號施令,全家人的心終於聚在一起了!

       大哥Bodevan也把一頭長髮剃去,象徵著準備走入世界,迎接另一片風景。在後照鏡裡,這對父子看見對方的轉變,沒有任何言語,只有手勢和眼神,其實他們內心已達成了一種默契-兩人都要去改變自己原本的思維,讓生活有了新的氣象。

 

       Ben一家最後送Bodevan前往機場,他並沒有要上大學,而是去非洲認識這個世界,臨走前,Bo和小弟Nai應了一段話,正是那句“Right to the people,sticked to the man.”我想這句話也暗示了他們其實還記著父親曾經的教導,他們身為奇葩的靈魂還在!

 

       電影的最後,好像又回歸了他們原本的生活模式,但是這裡帶出的是孩子們早晨採收雞蛋與青菜,並非之前血腥的打獵,我想這是他們由極端轉為溫和的象徵。在早餐桌上,Ben隨口一句「校車15分鐘後到」傳達了孩子們開始上學的訊息。我認為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折衷,他們其實沒有失去原本的特色,Ben希望讓孩子們親近自然、生活於自然的初衷沒有被抹滅,仍能學習自給自足、野外求生。不同的是他們,嘗試去更融入這個世界,我想,接受正規的教育確實是走入人群最好的方式之一,雖然6個孩子所具備的知識可能遠超過學校能給予的,但是他們能在學校裡學習與人相處,和外界建立連結。這是一家人一起彌補原先的錯誤,並一步步敞開心胸接納世界的最好結果。

 

人物介紹

Ben (by   Viggo  Mortenson)

神奇大隊長本人,大陸翻譯神奇虎爸,覺得挺貼切的,因為他真的如虎爸一般訓練6名子女,對於現存的一切體制相當排斥,言論中處處透露憤世嫉俗的慷慨激昂,勇敢且獨特地打臉資本主義、宗教、公權力、升學主義的教育制度,對於生死也表現豁達的態度。但是越到後來,當他體認到自己執迷不悟的生活模式是個美麗錯誤後,開始對現實世界做出妥協,他的權威感和對現行體制的排斥感就逐漸消失,從極端走回溫和。

本片中,維果莫天森的演技確實非常精湛,把虎爸的瘋狂與掙扎詮釋得很到位。

 

在妻子載歌載舞的喪禮上,他輕輕傾向她的臉龐,說了以下這段話

My face is mine,my hands are mine,my mouth is mine,but I’m not,I’m yours.

並為她放上一根羽毛,有種羽化的意味(雖然羽化似乎是道教的觀點?)

(After shaving...)

 

 

 

Bodevan nickname Bo (by George Mackay)

長子,在戲裡強調自己是毛澤東思想信奉者(黑人問號??)

對於人際互動非常生疏,雖然擁有及大量的知識,談吐之間也能看出他思想的不凡,但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和女孩聊天。這也成了他覺得父親的教育方式讓他成了怪胎的原因。偷偷計畫上大學,其實是他渴望著和外界的人們有所接觸。

 

 

 

Kielyr (by Samantha Isler) 

大女兒,擅長射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爸原本指派她去射頭都市的羊做為全家人的晚餐,Kielyr卻下不了手,因為羊群是被豢養的,對於危機毫無警戒,不像叢林裡的動物,為了生存而躲避、奔跑,人們若想得到食物,必須付出相對多的努力,甚至是有風險的去取得(像是在野外受傷之類),我認為Kielyr是意識到獵物與獵人之間的不平等而心軟。

另外,我也喜歡戲裡她對<羅莉塔>的見解。

 

 

 

Vespir (by Annalise Basso)

二女兒,劇中被父親Ben派去飛簷走壁救Rellian,而不慎摔下,差點把頸部脊椎摔斷,個人覺得她長得非常像勇敢傳說的女主角。

 

 

Rellian (by Nicholas Hamilton)

叛逆的二兒子(個人覺得他長得好兇)從一開始就一直暗示著他其實沒有很滿意父親的作風,認為Ben的固執是母親的死因。

(在家庭樂團裡扮演鼓手)

 

 

Zaja (by Shree Crooks)

最小的女兒,嗜好是解剖動物、蒐集骨頭,也喜歡用聽起來很嚴重的口吻像哥哥姊姊解釋重大生理上的外傷與疾病,被老爸訓練得明白人權法案的每一條,對時事也有自己的見解。

喜歡戴著防毒面具。劇中有一段是BenZaja講解二戰時猶太人被關進毒氣室殺害的事,兩者可以互相聯想。

 

 

Nai (by Charlie Shotwell)

老么,最小的兒子,因為一直綁著沖天炮的緣故,直到他片尾剪頭髮之前我都以為他是女生……。是個好奇寶寶,因為年紀小所以很多詞都不了解,因此不停發問。但我認為好奇心應是這家人都具備的特質之一,因為長期的隔絕現代社會所造成的孩子們對許多現代物質不清楚。    

 

 

 

 

(由左至右是Ben的姊妹Harper、Harper的先生、6個孩子的堂兄弟,因為連人權法案是啥都不知道而被Zaja電爆,總是嘲笑Ben一家)

 

6個孩子的外公Jack,非常不滿Ben,因為Leslie是他的獨生女

6個孩子的外婆Abigail,對Ben的態度相當溫和,一直希望能避免Jack&Ben之間的衝突

 

 

補充

Noam Chomsky 諾姆 喬姆斯基

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知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

出生於1928127

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認為他是活躍在美國政壇左派的主要知識分子。杭士基把自己歸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並且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同情者。

Quote by "Uncle Noam"

If You’re assume there’s no hope,then you guarantee that there will be no hope,

If you assume that there’s an instinct for freedom,then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change things,

Then there’s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ontribute to making a better world.

 

歌曲

在最後的喪禮上,Ben一家為媽媽唱的最後一首歌- Sweet Child O' mine

搭配沖馬桶的尾音,這樣的cover似乎更活潑更奇葩,如同<神奇大隊長>這樣獨特的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yecG4Tt2k

 

送上另一版很有虎爸感的海報

最後送上演員們參加美國工會獎的照片

面對壓抑的體制與真實世界的盲點,大膽地送上中指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