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結構和技術不斷升級,讓日常生活應用改善變得尤爲明顯。例如早年65W功率筆記本電源與板磚無異,現在ThinkPlus口紅電源僅比口紅略寬一圈,卻實現了了65W輸出功率並支持USB PD協議。

  但ThinkPlus口紅電源仍然只是個例,使用遊戲筆記本出門的你一定感同身受,超過100W功率的電源有時候就能佔掉筆記本重量的一半,電路技術提升,更高功率需求開始讓另外一部分人對電源便攜性報以意見。

  後來直至Anker開始批量生產基於氮化鎵電源Anker PowerPort Atom PD 1,更高功率的氮化鎵電源也提上議程,歷經數次波折之後,消費級量產氮化鎵終於能夠被買到。

  那麼,氮化鎵電源爲什麼意義重大,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會對氮化鎵電源的過去、未來進行淺析。

  被MOSFET定義的世界

  在描述氮化鎵電源之前,必須先說一下MOSFET。如開頭所言,功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最早出現在1976年,被用於替代雙極型晶體管(BJT)。這種多數載流子器件工作速度快,性能穩定,並具有比少數載流子器件擁有更高的電流增益,最終使得開關電源轉換器成爲商用產品。

  有點基礎的同學一定不會對雙極型晶體管(BJT)感到陌生

  由於硅基器件擁有高穩定性和小效率,並且成本不斷下跌,功率MOSFET本身具備低成本結構。基於硅的功率MOSFET在不斷進化中,逐漸變成了幾乎所有消費產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最早功率MOSFET被用於AC/DC開關電源,然後被用於變速電動機、熒光燈、DC/DC轉換器等等。

  IR國際整流器公司在1978年11月推出IRF100功率MOSFET,源漏擊穿電壓100伏特、導通電阻0.1歐姆,這個參數成爲當時標杆。但因爲裸片尺寸超過40平方毫米,價格也不便宜,達到34美元,即使無視通貨膨脹,要放到現在手機電源中,恐怕主機廠們會以體積和成本爲由,有千萬個不願意。

  玩笑歸玩笑,功率MOSFET打開的電源新局面被不斷優化,例如英飛凌的BSC060N10NS3就做到了0.072歐姆平方毫米。由於硅材料主導了半導體發展進度,英飛凌這款產品在事實上幾乎達到了硅基器件的理論極限值。

  有趣的是,如今的IR國際整流器公司,早已變成英飛凌公司的一部分。

  因此,就有了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無論人們對電源有諸多不滿意,出於成本和硅基器件的極限,筆記本廠商們已經無法再提供一個更小的電源,而並非網友戲說的“不思進取”。這時候,被發現、研發時間不算太長的氮化鎵元件被擺上檯面。

  氮化鎵的過去

  在2004年,日本優迪娜/富士通(Eudyna/Fujitsu)研發出了基於氮化鎵GaN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HEMT),使用碳化硅SiC襯底,採用HEMT結構。這套結構在1975年被提出,並在1994年發現氮化鋁鎵AlGaN與氮化鎵GaN異質結界面處存在異常高濃度二維電子氣。利用這一現象,優迪娜/富士通(Eudyna/Fujitsu)實現了能在千兆赫茲級的頻率範圍內產生基準功率增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把我們牆壁上電源插口裏的交流電看成滔滔不絕的江水,功率器件們需要拿着勺子在大江裏撈水,然後變成直流電給數碼產品供電。傳統硅功率器件每秒鐘可能勺10下,那麼氮化鎵GaN功率器件可能會以每秒40、50下的速度勺水,十分能幹。

  但在2004年到2009年期間,GaN晶體管基本上在耗盡型射頻晶體管上發展,並不利於功率系統使用,並且由於氮化鎵GaN產量稀少,價格只能用貴來形容。

  直至2009年6月,宜普電源轉換公司EPC推出了第一款增強型硅基GaN HEMT,併爲其註冊商標eGaN。目的很明確,他們希望設計現有功率MOSFET的替代品,因此eGaN FET本身也不需要負電壓關斷。通過使用寬禁帶半導體製造技術,確保GaN晶體管也能擁有高產量而且低成本。

  很快,松下、富士通、GaN Systems、英飛凌等業界大佬宣佈製造GaN晶體管,而且專門針對功率轉換市場。氮化鎵電源研發、設計、製造才總算正式拉開序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