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高齡老人都願意慢悠悠地閒坐在午後的小院裏曬太陽的,他們中有許多人,將畢生的血淚與牽掛留在70多年前的那片記憶中的熱土上,自此魂牽夢縈。他們,是那段抗戰歲月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2019年3月31日,平均96歲的6位老人等來了重逢的號角,他們在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工作人員和雲南關懷老兵計劃項目辦志願者陪同下,分別從雲南昆明、大理等地出發,匯聚到中緬邊境,雲南邊陲的一座小城—騰衝。他們用三天時間,重拾日漸模糊的記憶,祭奠那年那些走上戰場的將士。

  對於在騰衝等待這羣特殊客人到來的抗戰老兵盧彩文、許本禎來說,這座位於大後方國門的小城,歷經鐵蹄侵踏,承載過他們最熱烈的青春,也浸透着痛苦的淚水。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徵軍收復騰衝,當時這座邊陲小城幾乎都是廢墟。

  數千名中國士兵的遺體橫七豎八地躺臥在焦土上。逃難許久的騰衝百姓還來不及慶賀重返家園,強忍住悲傷,掩埋犧牲的士兵,其中包括14名美國官兵。

  “那時候士兵很苦,一雙草鞋走了很多路,身上一個小口袋,可能就是全部的口糧。”

  坐在從昆明開往大理的動車上,93歲的何瑞珍奶奶撫了撫白色的捲髮,回憶起1944年的那段艱難歲月。何奶奶是當年騾馬大隊運輸隊隊長艾范增的遺孀,也是滇西戰役的親歷者,這趟出行,她要到國殤墓園看看丈夫的戰友們。

  01. 當英雄活到99歲,一樣的義無反顧

  在居於大理州雲龍縣的抗戰老兵秦光星心裏,團長李頤年輕的生命被吞噬在那場蔓延着血火的戰爭中,但卻從來沒有在他的生命軌跡裏消失,他是他一生追逐的光和熱。

  2019年3月31日,99歲的秦光星老人在7個兒女的驅車陪同下,用一天時間,從五百里外的雲龍縣,忍受一路顛簸到達騰衝,這個他75年前流血流淚卻至今仍存在混沌的記憶深處的地方。

  秦光星畢業於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第14期輜重科,在校期間是有名的神槍手,老人炯炯的眼神似乎印證了當年槍法的精準。

  “當年我在預備第2師第5團任參謀,李頤是我的團長。”秦老回憶道,1944年9月13日,在攻城戰鬥進入最後階段時,李頤團長在指揮所觀察哨位上不幸被敵人子彈射中,最後死在了軍醫的懷中。

  回憶起李頤團長,秦老有些激動,“他犧牲後,我能做的就是繼續參加戰鬥。”

  向盤踞的最後的殘敵發起衝鋒,是悲憤的秦老和許許多多戰友唯一能做的,終於,他們在9月14號這天全殲了敵人,光復騰衝。

  秦老一直記得,後來部隊爲李頤團長設立了靈堂,戰友們排着隊,擦着淚水和長官告別。

  “太可惜了,就差一天,我們就勝利了,但李團長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來騰衝,最後再看一眼團長,是他畢生的牽掛。

  第二天,一名身板挺直,穿着中山裝的中年男子來到秦老身邊,當志願者附在老人耳邊說明來人身份後,他一下子抓住男子的手,眼底慢慢蓄起淚水,原來,他是李頤團長的兒子!

  在場的志願者這才知道,秦老這次來騰衝,由於路途遙遠,在臨行前便叮囑孩子們要代替行動不便的他給李頤團長的後代鞠躬,向團長表達感謝,而他自己,是備齊了後事需要的物品來的,這樣的義無反顧,連孩子們竭力勸阻也無效……

  02. 她用48年,去回憶那名戰士給她的23年

  今年89歲的蘇萍是昆明人,一頭柔順的長髮,雖然有些灰白,卻減不掉身上溫婉的氣質。

  “我聽兒子說志願者組織抗戰老兵重返戰場的活動,知道能到騰衝祭奠英烈,我像孩子一樣,吵着也要一起來。”

  從昆明到騰衝的這一路,蘇奶奶總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路過的風景,目光深遠又溫柔。

  “我和他在1948年結婚,他相當聰明,寫得一手好字,爲人正直勇敢,我很歡喜他……”

  老人口中的“他”,是自己的愛人吳天祥,據悉,吳天祥1944年考入中國遠徵軍駐印軍學生教導團第一團,曾在印度蘭姆伽戰車學校、汽車學校接受軍事訓練。

  1971年夏天,吳天祥在工地去世,自此成爲蘇奶奶心中永遠的惦念。

  “我第一次去騰衝國殤墓園是2015年遠徵軍名錄牆剛落成的時候,孩子們陪我去的,這是第二次啦!”蘇奶奶說,當她在肅穆的名錄牆上找到愛人的名字時,悲喜交加。

  “悲的是他永遠地離開我,喜的是,我們換了一種方式會見。”

  在她的講述中,這名高大英俊的戰士,給了她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1946年,兩名熱情洋溢的青年在昆明石龍壩電廠相遇,上班時一起努力工作,下了班就一起去踩田埂、看夕陽紅,從來沒有分開過……

  “我永遠懷念他,他沒有死,一直在我心裏活着。”

  4月2日上午,蘇奶奶放下往日隨意攏住的長髮,梳起柔順的馬尾辮,用絲帶繫緊。她手持着帶露的菊花,一路隨着人羣朝前走着,靜默無言。

  天空下起大雨,老人的步伐沒有減下來,雖然當前中國遠徵軍名錄牆旁正在施工,禁止入內,她仍是站在邊上,伸着脖子望了望。

  露出的一角沒能找到愛人的名字,她彎了彎嘴角,笑着說:“沒關係,沒關係,進不了就算了,下次再來就好。”眼中卻難掩失望。

  說着下一次再來就好,但是下一次,又是什麼時候呢……

  當時光的鐵輪不斷往前滾動,除了把愛融於骨血的親人,此時年輕的我們是否能夠記得曾有一位士兵,爲了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浴血拼搏?

  2019年清明,曾在騰衝這片熱土上流血流淚的抗戰老兵秦光星、張明仁、方正、李壽能,遠徵軍遺孀蘇萍、何瑞珍,與騰衝當地抗戰老兵盧彩文、許本禎,重聚在長眠着他們的戰友、丈夫的戰場,告慰犧牲的將士們:

  今日之中國,如君所願!

  見證動人瞬間:臨近期頤之年老人們的春祭之行

  昆明開往大理的動車上,兩位老兵遺孀奶奶第一次見面

  動車抵達大理,路過的熱心人主動協助將爺爺護送下樓梯

  大理開往騰衝的大巴車上,何瑞珍奶奶靠窗望着家鄉的一草一木

  秦光星爺爺一家與李頤團長的兒子(右一)見面

  抗戰老兵前往騰衝國殤墓園祭奠戰友

  抗戰老兵在騰衝國殤墓園祭奠戰友

  如果您想幫助抗戰老兵,守護這羣暮年英雄溫暖、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可點擊抗戰老兵關懷計劃進行愛心幫助。也可以打開微信-錢包-騰訊公益,搜索“抗戰老兵關懷計劃”進行捐助。

  【公益中國行】

  公益中國行是由騰訊企鵝號發起,騰訊公益、騰訊新聞、QQ瀏覽器和天天快報等支持的,將深入貧困縣探訪公益項目和內容策劃生產相結合的公益創新項目。該項目以時間節點和區域雙線運營,每月策劃一個公益主題,重點探訪一個貧困縣,以追蹤報道區域公益項目、回訪受助對象、挖掘地方扶貧故事、參與公益實踐爲主線,“還原”一個較爲真實的公益項目近況,同時,也希望藉此來傳遞人間正能量,激發人們的向善之心和連接之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