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美國媒體大量追蹤報道鄧小平訪美消息,有的標題乾脆起爲“鄧來了”,很多美國人拿着以他肖像爲封面的《時代》週刊,排隊等他握手簽名,美國主流電視每天的黃金時段,乾脆變成了“鄧小平時間”或“小平頻道”。那次美國行,還誕生了一個“歷史詞彙”——旋風九日。

40年前,鄧小平訪美旋風九日轟動世界 赴家宴也是連串智慧較量

資料圖:鄧小平 新華社供圖

大年初一始於北京

中國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979年1月28日早上,在北京首都機場,鄧小平率團出發前往美國訪問。此行被譽爲“破冰之旅”。鄧小平自己說,這是向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學習。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農曆的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遠門的,一家老少團聚,熱熱鬧鬧過年。鄧小平把出訪選擇在中國的良辰吉日,表明他十分看重這一次出訪。鄧小平在提及此事時則認爲,“一年於始,萬象更新”,所以,其取意是“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當天早晨,李先念副總理等到機場送行,當然還有鄧小平的家人。8時左右,鄧小平和夫人卓琳與送行者一一握手告別,他最後擁抱了一下在場的小孫女然後登機。

當時還有一段小插曲。鄧小平一行乘坐的是中國民航波音707型2406號專機。據說,飛機本來是依照原定時間8:30準時起飛。它駛上了跑道,只是停在那裏,逗留一段時間後,竟又返回到停機坪。原來機場指揮塔接到上海虹橋機場通知,說上海有大霧,上午最好別來。關於這事,當時的機長徐柏齡說,其實他開機前已接到了不飛的消息,並隨即轉告鄧小平,請他移步至貴賓廳候機室稍坐。鄧小平當時問,那麼,站立在外邊送行的人怎麼辦?他希望他們都散去,別在寒風中凍壞了。機長於是向他建議,先把飛機開到跑道盡頭,等送行者都走了,再開回來。鄧小平說,好,就照辦!這就是爲什麼“去而復返”的原因。

當時中國民航局局長沈圖亦在場,他爲了安全,曾謹慎地親自與上海虹橋機場通電話,直接詳細瞭解當時當地天氣,之後他判斷可以起飛,而且要儘快。指揮塔不同意,雙方僵持不下,無法解決爭論,遂決定請示鄧小平。

鄧小平的第一個反應是,不能改期,日程定了,只能另想辦法。他當時就坐在貴賓廳候機室的一張沙發上,機長徐柏齡也在場,他認爲可以從北京先飛上海,如果不能降落,直接轉往東京,在那兒加油再飛,就不耽誤時間。聽完機長建議,鄧小平便決定說:“要起飛的,一切都已安排好了! ”說完,鄧小平站起來,朝外面走去,夫人卓琳也跟上了。這樣又回到了飛機上。據說,這是鄧小平一貫的性格和行事作風,決定了就做,絕對不含糊。

當這架飛機滑過跑道,衝向北京寒冬的上空,已是上午9時45分了,比原定的時間延後了1小時又15分鐘。

非正式“聚舊家宴”

據當時美國消息靈通的傳媒人士報道,鄧小平及夫人卓琳抵達華盛頓第一晚外出參加的首次活動,竟是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總統助理布熱津斯基的家,出席一場非正規的“聚舊家宴”。這項活動在預告中沒有事先公佈。

在各方記者圍詢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發言人傑羅爾德·謝克特 (Jerrold Schecter)終於公開解釋。原來,1978年5月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到北京與中國高層商談中美兩國關係如何進入全面正常化的有關問題,在主要內容都取得共識之後,鄧小平曾在頤和園設午宴款待這位美國來客。席間當二人具體討論鄧小平前往美國訪問的可能性時,布熱津斯基提到鄧小平如果成行,屆時也到他家中喫一頓美國式的普通晚餐。鄧小平當時接受了訪美邀請,並同意到布熱津斯基的家去享用這一頓飯。後來行程定了,研究細節,最後才安排在抵美的第一天第一晚依約赴宴。

主菜是布熱津斯基夫人親自下廚的燻烤牛肉。布熱津斯基探知鄧小平喜歡白酒,所以,他準備了名牌的蘇聯伏特加,還一再說那是蘇聯大使送的。後來,在敬酒時又說,這瓶蘇聯伏特加酒也是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最愛喝的。據說,鄧小平聽了曾開懷大笑。其實,這話有弦外之意。先說蘇聯大使送的,再說蘇聯領導愛喝,但美國這位掌管國家安全的總統顧問卻用來款待來自中國客人,鄧小平豈能不樂。席間,布熱津斯基曾發表感想。他說,中國人與法國人有—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認爲自己的文明優於別的國家。鄧小平馬上機敏地回答:“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東亞,中國菜最好;在歐洲,法國菜最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場家宴也是主客雙方連串的智慧的較量。鄧小平的回答不亢不卑,在外交辭令上做到大家滿意。

美國人後來不知從何途徑聽說鄧小平愛喫牛肉,於是幾乎每頓飯都爲他準備了牛肉。後來有人問鄧小平:“您這次來美國最大的印象是什麼?”鄧小平操着四川口音開玩笑地說:“小牛肉啊,小牛肉!頓頓都是小牛肉!”爲此,美國各大城市的川菜館也突然間變得客似雲來,生意興旺。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鄧小平的‘入鄉隨俗’,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領導人和中國的傳統看法,這是他在外交戰略上成功的一個具體體現。”

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美國總統卡特爲鄧小平精心安排了一場盛大的演出。 最牽動人心的一幕是最後一個節目:約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演出結束後,卡特夫婦陪同小平夫婦登臺謝幕,“唱歌的小孩們都抱着小平,小平也抱着他們親吻,一下子來了個全場轟動。大家也跟着鼓掌、喊叫,氣氛特別熱烈”。據當時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說,那些孩子的舉動並不是美方事先安排好的,但不知爲什麼,對這些孩子來說,這位個子不高的中國老人好像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臺上,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手久久地握在了一起。這種情感交流是如此自然而純樸,它在瞬間超越了所有的政治以及意識形態藩籬,“很多觀衆當場就流淚了”。

訪美期間,鄧小平在德克薩斯州一個小鎮觀看牛仔競技表演時,表演馬術的美女把她的牛仔帽戴在鄧小平頭上,鄧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觀看美式牛仔表演。鄧小平頭戴牛仔帽向美國公民揮手致意的友好和自信形象已定格在歷史中,這張相片後來出現在美國以及華人的各種媒體上。

成功訪問背後 是緊張的八個晝夜

在此次訪問中,臺灣特工在美國收買槍手,企圖暗殺鄧小平,但是,在中美合作的嚴密安保下,行程有驚無險。

1月28日,鄧小平乘中國民航專機離開北京赴美。同行的有方毅副總理、黃華外長等陪同人員20人,其餘爲工作人員和隨行記者。當地時間28日凌晨1時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格雷季埃門多爾夫空軍基地。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和夫人,美駐華聯絡處伍德科克主任和夫人,美國務院禮賓司司長杜貝爾夫人,安全官泰勒和凱利等從華盛頓趕來迎接,並登上專機陪同到華盛頓。從安格雷季到華盛頓飛行約7小時。爲期8天的正式訪問開始了。

鄧小平的到來,受到美國官方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但是,一小撮敵對勢力卻一直在蠢蠢欲動。

1月29日上午10時,卡特總統在白宮南草坪舉行正式歡迎儀式。正當卡特總統致歡迎詞的時候,離講臺左側四五米處的記者羣裏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揮舞拳頭,大聲呼叫。這時夾雜在記者羣裏的祕密特工立即上前,把他們架了出去。卡特沒有中斷講話,儀式照常進行,在場的人們也都不動聲色。處置這一突發事件前後只有幾分鐘。

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訪問。事先估計,反華勢力將在這裏搞較大規模的“遊行示威”。訪問車隊去宇航中心時,路旁約有200多人集結,有華人也有美國人。在旅館對面馬路一側約有600人集結,都是學生模樣的年輕人。

出訪期間的一次險情恰恰出現在這裏。2月2日下午18時許,鄧小平應邀去西蒙頓市競技場用晚餐並觀看競技表演。當他從旅館樓上下到樓下大廳準備出門乘車時,中方警衛人員在前面和兩側,後面相距數米跟進的是美方安全警衛人員凱利。突然有一個人插到凱利的前面奔向鄧小平,只見凱利急步搶上前去,胳膊一揮把那個人擊倒了,在附近的警衛人員一擁而上把那個人捉住了。鄧小平在中方警衛人員的護衛下安然出門上車走了。瞬息之間,化險爲夷。事後,據美方告知,這是美國最老的恐怖組織三K黨的黨徒,名叫路易斯·比姆,他被拘捕後還有幾名同黨舉着要求釋放的標語牌上街“示威”。

第二天,美方的警衛部署顯然升級了,動用了防暴隊和大量的警察,高頭大馬的騎警也封鎖了路口,在旅館周圍和參觀現場實施戒嚴。

2月5日,鄧小平結束了在美國的訪問,乘專機離開西雅圖,飛經安格雷季、東京(在東京停留訪問兩天),於2月8日安全回到北京。

來源:《黨史縱覽》

作者:餘瑋

監製:尹文勝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