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腹瀉等腸道疾病進入了易發季節,遇到腹瀉,有一些人認為就是喫壞了肚子,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腹瀉病因複雜,
並非“喫壞了肚子”那麼簡單。醫生建議,遇到腹瀉,應分清腹瀉病因,
可優選適用症更廣泛的藥物;當對腹瀉病因難以辨別時,應及時就醫。

腹瀉的病因通常分為以下這幾種:

1.急性腹瀉的病因腸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內,是引起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可分為:
(1)細菌感染。
(2)原蟲與寄生蟲感染:
(3)病毒感染:多見於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牀症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4)真菌感染: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髮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5)食物中毒。
(6)變態反應:如食物過敏(牛奶,魚,蝦,海鮮產品等)可引起腹痛,腹瀉; 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腸蠕動增快而發生腹瀉,腹瀉特點常以稀水樣便為主,常伴有腹痛。
(7)藥物:多種藥物可導致腹瀉,如紅黴素,氫氧化鎂,新黴素,林可黴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5-氟?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洛爾(心得安)等,這些藥物導致腹瀉的機制不盡相同;某些化學物質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導致急性腹瀉,腹瀉常以稀便和水樣便為主,常無黏液膿血。

2. 慢性腹瀉的病因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七方面,臨牀上因慢性腹瀉較多見,故對有關疾病的特徵作簡要闡述,以資鑑別。
(1)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
(2)腸道非特異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
(3)吸收不良綜合徵:吸收不良綜合徵的分類十分複雜,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腸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膽,胰腺疾病所致。
(4)內分泌疾病:多種內分泌疾病都伴有腹瀉的症狀,患者有時可因腹瀉而首先就診於消化科,故必須加以鑑別。
(5)腫瘤性疾病:有以下良性或惡性腫瘤。
(6)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