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現實題材若想真正擔負起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生活陰暗面的責任,還需要在真實度與深度上下功夫,尤其是編劇如何應對生活與工作經驗的不足,成爲了現實題材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文丨于帥

在引發全網討論的《都挺好》收官後,同爲現實題材作品的《青春鬥》與《推手》在衛視接檔上線。在古裝劇遇冷、當代劇逐漸升溫的當口,現實題材依舊是各大平臺與製作方發力的重點。

而隨着同類作品的扎堆出現,質量與話題度成爲了現實題材劇能否“破圈”的關鍵因素。

《大江大河》在跨越較大年代之外,展現了三種人物的發展;《逆流而上的你》在臺詞娛樂化的同時,揭露了生活的真實面;《都挺好》更是展示出了“憤怒美”,屢上熱搜是對作品話題度最好的證明。

蘇大強成爲了近期的第一流量

再加上京味兒十足的《芝麻胡同》,現實題材劇已經在精品化的同時,做到了多類型的覆蓋。

然而在百花齊放的同時,國產現實題材的“舊病”與“新疾”也開始肆虐。尤其是在成功塑造人物後,劇集下半部分角色走向的“放飛自我”與強行“大團圓”的套路發展,成爲了現實題材“高光下的陰影”。

所以在《都挺好》的餘溫中,我們對幾部優質的劇目把把脈,以希望欣欣向榮的現實題材作品,能夠獲得更好地發展。

《都挺好》:

閤家歡不一定適合所有家庭劇

“家和萬事興”作爲國人的傳統理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影視劇的創作,僅從近期的現實題材劇看,幾乎所有人都在勸說明玉迴歸家庭的《都挺好》與《鄉村愛情11》中宋曉峯對於“因爲父親年紀大了,所以就要原諒他”的闡述,均是這一價值觀的體現。

而當這一固定的價值輸出落實在劇情上,便會導致幾乎所有的家庭劇最終都會以閤家歡收尾。

然而,雖然閤家歡可以契合大多數觀衆的預期,也可以避免審查時的麻煩,但區分於傳統的家庭劇,揭露了原生家庭問題的《都挺好》似乎不應當陷入常規套路中。

在劇集熱播期間,《人物》雜誌做了一份關於#現實版“蘇明玉”#的調查問卷,共819份反饋中,重男輕女、暴力、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和睦的家庭關係等造成傷害的原因,在《都挺好》中均有體現。而這也是作品除了品質之外,能夠收穫如此之高熱度的原因之一。

所以雖然說閤家歡結局的《都挺好》爛尾,着實有些吹毛求疵,但對於“現實版的‘蘇明玉’”而言,劇集的走向即是一種辜負。

倪大紅老師的演技感人

但難掩角色強行洗白的突兀

尤其是類似“強行洗白”蘇大強、蘇明成,致使人物轉變與成長速度快過現實的“操作”,更使大團圓的結局稍顯突兀與“懸浮”。

參考原著,蘇大強並未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蘇明玉也根本沒有迴歸家庭,但結尾明玉在大哥的要求下,還是無奈選擇接蘇大強過年的設定,雖然沒有改編後的人情味兒重,但無疑更爲真實、更可以引起社會的反響。

如此看來,《都挺好》很好,但如果可以堅持價值觀輸出的責任,那麼作品其實可以更好。

《逆流而上的你》

現實題材需注重細節的真實

同樣是家庭劇的《逆流而上的你》,因爲較低的口碑,在幾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因爲從劇集的一開始,大多數觀衆便極有可能直接棄劇。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與作品忽略細節上的真實感息息相關。

開場的婚禮中,男主非但要面臨“老婆和媽媽掉入水中先救誰的”老梗,更在齊腰的水下來回撲騰,十分尷尬。之後女主在爲客戶的夫人選裙子時,又出現一家店裏款式相同的裙子,價格相差近5倍的情況。

類似的“低級笑料”與不符合現實的細節貫穿作品始終,成爲了《逆流而上的你》未能成功“破圈”的關鍵因素。

其實在細節之外,《逆流而上的你》還關注到了閃婚、女性家庭與職場的雙重壓力、丁克家庭等衆多現實的問題與殘酷現狀。客觀來說,除了牽強附會的“爛梗”外,作品稱得上是合格的現實題材作品。

但正是因爲劇集在細節處理上的粗糙與部分情節轉折不符合現實生活,才最終導致作品沒有達到預期,無疾而終。

對於反映真實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而言,能否在細節中使觀衆融入劇情至關重要。《大江大河》之所以收穫接近9的豆瓣評分,與其在服裝、道具上貼合劇情所需要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都挺好》通過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也讓觀衆產生了設身處地之感。

但在之前幾年,仍有衆多現實題材作品沒有關注與反饋到生活的細節、立足於生活本身。這類故事非但無法留住觀衆,更有甚者則直接脫離生活,成爲了現實題材長期被古裝劇壓制的誘因。

雖然隨着觀衆審美的提高與政策的管控,脫離生活的“懸浮劇”已經幾乎從市場中消失。但如何在大框架下將細節進行更爲嚴格的把控,是目前現實題材需要儘快做好的關鍵環節。

《芝麻胡同》

影視劇要先樹立正確三觀

京味當代劇《芝麻胡同》在北京衛視連續10天收視破1,也是不折不扣的熱播劇目。而劇集對於北京胡同文化原汁原味的復刻,與何冰、王鷗等演員精彩的發揮,也讓作品的豆瓣評分一度達到7.5以上。

但這部由金牌團隊打造的作品,也存在着相當嚴重的問題。因爲價值觀再次成爲劇集口碑下降的直接原因,雖然導演劉家成表示“一妻多妾”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作品中男主因“兼祧”而不顧原配想法,強娶二房的行爲,與原配爲男女主角“真愛”讓路的設定,還是引發了觀衆的反感情緒。

與之相似,去年具有超高話題度的網劇《北京女子圖鑑》前期同樣口碑優異,社交媒體的熱議也使作品具有成爲爆款的潛質。然而隨着劇情的發展,女主所有的成長都依託在了男人身上,劇集從女性奮鬥史也轉變爲了瑪麗蘇的套路故事。最終即使《北京女子圖鑑》的節奏、服道化與本身品質均有較高水準,卻也只能收穫6.3的評分與社交媒體中獨立女性的批評。

同期,收視奪冠的《娘道》在價值觀上則更爲偏頗,劇集非但將女性物化爲“生育機器”,更在整部劇中大肆讚揚這一封建糟粕,作品最終在豆瓣只有2.5分,足以表明觀衆對影視劇價值觀的看重。

雖然對於《娘道》《芝麻胡同》等年代劇而言,無法爲了契合觀衆的需求而拋棄真實的時代背景,但同時作爲現實題材的作品,年代劇也應當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放在首位,避免不正確的三觀導向在劇中體現。

即使劇情中一定要出現“封建糟粕”,也應當及時的對其進行批評與反思,在不影響情節推動的同時,做到對正確價值觀的輸出。

結語

雖然現實題材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屢有高話題度作品出現的情況,一是證明現實題材仍處在發展與完善的階段,二則是對現實題材在觀衆討論熱度上的證明。

但有利的市場環境並不能讓現實題材高枕無憂,如今即將面臨“最嚴限古令”的古裝劇曾經也在衛視佔據統治地位,但正是因爲固步自封,導致其逐漸放飛自我,最終收到了觀衆與政策的“懲罰”。

如此看來,現實題材若想真正擔負起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生活陰暗面的責任,還需要在真實度與深度上下功夫,尤其是編劇如何應對生活與工作經驗的不足,成爲了現實題材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