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其實是沒錯的,但是你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

貴族階層出身的皇帝善待功臣並非是他善良、想善待功臣,而是大多數不得不善待功臣。

貴族出身的皇帝大多是依靠和勛貴階層或者實權派的結盟才能笑到最後的,在他登基以後,這些勛貴階層或者實權派的權力依舊強大,比如楊堅手下的勛貴們和趙大手下的勛貴們,甚至還有李二手下的秦王府一系,無一不是控制著軍隊的絕對實權派,他們有自己的派系、自己的軍隊,對這種人,如果你不想他們造反,你就只能善待他們,給他們高官厚祿,看不慣他們你可以採用溫和的辦法奪權,然後還得確保他們高官厚祿(即使只是一個虛銜的高官),但是不要想著殺了他們,否則狗急跳牆也夠你喝一壺的了。

至於平民出身的皇帝就要好多了,我知道你想說老朱,那麼就可以拿老朱舉例。跟著老朱起來的,無一不是他的自己人,這些人說白了就是給老朱打工的,老朱纔是軍隊的主人,這些人在建國之後自然而然會因為從龍之功而成為新晉勛貴,但是再勛貴他也是新晉,大多數泥腿子出身的他們根基太淺腐化也太快,老朱控制慾簡直不要太強,解決起來這撥人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

其實人在掌握極大的權力之後大多數都會腐化的,這在一個剛剛創立的王朝中是普遍發生的事情,腐化就會形成派系,派系就會削弱皇權,所以沒有開國皇帝會喜歡勛貴的,每一位開國皇帝都在窮其後半身解決這個問題,只不過根據不同開國皇帝實力的不同,有的會選擇溫和的解決方法,有的會選擇刻薄的解決方法,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而且千萬不要以為功臣一定是好人,殺多了功臣的皇帝就是壞皇帝,事實上,腐化了恃寵而驕的功臣們可惡起來簡直可以超出你的想像,魚肉百姓、橫行鄉裏、強搶民女什麼的都是小兒科,甚至還有不顧王法直接殺官員的,這羣腐化後的功臣的破壞力不亞於任何一個奸臣。殺了腐化的功臣其實是澄清了朝政、穩固了皇權、服務了百姓的(穩固皇權和服務百姓並不矛盾,皇權不穩其實百姓更苦)。

特別是老朱,對百姓之好可以說歷朝歷代帝王裏都是可以排前幾名的了,可是你們只記得他殺功臣,卻不記得他給予百姓的幫助支持和權利。

因為老百姓手裡沒有筆,他們不會記錄,他們只能說老朱是個好皇帝;而筆掌握在識字的士紳官員後代手中,他們會記錄老朱殘忍嗜殺的殺掉了他們那貪污腐敗吸食民脂民膏的道德高尚的先祖。

最後,如果殺了這羣勛貴們不會發生任何事,基本所有開國皇帝都會選擇殺了他們的,畢竟從屍山血海、人心傾軋之中殺出來的開國君主們比誰都明白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

沒有什麼人是真正保險的,也沒有什麼人是絕對不可能腐化的,即使你剝奪他所有的權力,只要他還活著,依靠他的人脈他依舊有可能東山再起把你踩在腳下。

如果有一種人真正保險,那一定是

死人。


瀉藥,我大致統計了一下,你的結論錯誤。

除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話還剩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

這七個朝代,幾十個皇帝,有四個苦出身,三個有殺功臣記錄,百分之七十五,但彭羕是明確謀反的,死的活該,劉封是兒子,而且延誤軍機。

而剩下的,真正掌權的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因為各種原因殺有功之臣的記錄,可以說是接近百分之百。

所以,明顯是貴族出身殺得多。

如果你能列出超過十個無因為不明確罪名殺功臣記錄的真正掌權的皇帝,算我輸。

ps:好吧,是我不嚴謹,前面說了真正掌權的皇帝,所以我最後一段就沒有特意說了,現在加上。


沒有道理的!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

①趙匡胤不殺功臣,那張瓊怎麼死的?

②朱元璋殺功臣是多,但善終的有嗎?有的!還不少……常遇春、徐達、劉基還是超級大功臣。

所以古代皇帝殺的那些功臣,有些真不冤枉的。就拿明朝的胡藍之獄來講……

胡惟庸、李善長一黨死的那是一點都不冤,不是朱元璋故意釣魚執法,而是這兩貨的的確確暗地裡利用制度漏洞結黨營私,染指太阿之柄。直接!是直接威脅了皇權,如果不剷除他們,朱麻子是有可能被架空的。

至於藍玉,這位老哥在洪武朝就已經各種飄了(朱元璋忍著不發作而已)。太子朱標的話他好歹聽得進去,所以朱元璋有意為「太子黨」留一個扛把子。可朱標英年早夭了~那麼飛揚跋扈的藍玉對於皇孫朱允文不啻尾大不掉了。

我們可以假想(胡扯)一下,如果藍玉沒被殺會怎樣?靖難之役可能會被藍玉化解,朱棣和其他藩王會被一併削的褲衩都不剩……但是呢?藍玉作為兩朝大功臣「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完全有可能成為朱溫二世。


這種說法沒有道理,反例很多。秦穆公算是貴族出身,但他臨死前陪葬了不少生前的大臣。胡亥也是貴族吧,他殺的功臣也不少。其實,殺功臣與皇帝出身沒啥必然聯繫,而是與自家皇位的穩定程度有關係。權臣勢力過大導致皇位不穩的政權,往往都會採取誅殺權臣的手段來維護皇權。


是誅殺功臣還是善待功臣,與政治有關,與皇帝考量功臣對自己、對自己後人、對朝廷有多大威脅有關,與皇帝出身沒有直接關係。

就拿李淵父子來說,同是唐國公之子,李淵七歲就襲爵,比李世民晉陽起兵前都可能是白身還略好了那麼一點,但當皇帝後對功臣如何呢?劉文靜被殺了(雖然劉文靜也著實有自己取死之道),那是明確有「恕二死」的唯三的功臣之一;趙郡王李孝恭在武德八年左右下獄,這位是唐初軍功僅次於李世民的存在;李靖還在軍中,李淵就給他老同學去信要祕密殺掉他……再加上所有投降的、俘虜的反王結局無一例外都是死,以及杜伏威這樣死得不明不白的,李淵其實很有些心狠手辣,纔不是什麼仁厚君子、無能君王。只不過,武德朝的功臣問題被李世民一個人掩蓋了功高蓋主的矛盾也主要集中在秦王身上——如果以李淵對其他人的手段來推論,其實很難想像李淵居然能容忍李世民那麼久,然而哪怕到「太白見於秦分」的時候,李淵也並沒有真正下決心殺掉李世民,就這樣「一世英明」敗在寶貝兒子手裡……

再看李世民,一直以來,唐太宗作為善待功臣的正面典型是被歷代歌頌的。從結果來講確實如此,凌煙閣上的功臣們,除了自己參與謀反的侯君集,其他人不但善終,而且富貴終身、澤及子孫(除非子孫自己作死的比如房玄齡、杜如晦)。但這並不代表太宗沒有絲毫「權謀」,當然我覺得即使耍了些手腕,李世民的出發點也依然是為了大家友好相處而不是為了殺人,因此所謂這些「權謀」雖然仍有帝王之威,卻也不會給人以特別陰鷙的感覺。比如對尉遲敬德的警告,比如對李靖大勝歸來卻因為過失而遭免職後再封高官的先抑後揚的手段,前者有效控制了尉遲敬德目中無人的氣勢,後者則給他喫了一顆定心丸,確定李靖不會因功而驕可以放心起用。

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地判斷出身好的皇帝對功臣好。而且就算劉邦,其實對從沛縣帶出來的兄弟們也沒有真的都殺掉,殺掉的多數是合夥人而非純粹的功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