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眉縣太白山太白廟


西上太白峯,夕陽窮攀登。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願隨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這是著名詩人李白《登太白山》詩曰盛讚太白山佳境。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內涵極爲豐富。唐宋以來,有數十位古今名人學士曾慕名遊覽太白山,留下100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末清初,關中大儒李雪木曾長期隱居太白山下,寫出了《槲葉集》。太白山位於陝西寶雞眉縣,是秦嶺山脈主峯,譽爲道教仙山,道教歷史悠久,名勝古蹟頗多,是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和著名道教文化聖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兩千多年前就有過文字記載,太白山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在宗教文化名山中成名最早,是我國最古老的宗教文化淵源之一,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爲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採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爲流傳。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記載,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山上有按道教神仙譜系建立起來的廟宇建築羣,如太白廟、文公廟、南天門、藥王殿、老君廟、拔仙台、玉皇廟、三官殿、這些廟宇中的神像、雕刻、壁畫、碑碣、楹聯等,也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觀賞價值。時至今日,太白山豐富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依然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道教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每逢夏秋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太白廟位居眉縣湯峪古鎮,太白山北麓的端南山下,四周羣山環抱,層戀疊峯,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經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主幹線,過常年奔騰不息的湯峪河,沿唐高宗御書“神功”巨石而上,太白廟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太白廟由於他的偉岸神祕,曽被歷代帝王奉若神明。太白廟是全國道教著名宮觀之一,經歷次擴建。

太白廟主要供奉太白山神伯夷、叔齊、周賁。據《史記·伯夷列傳》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武王滅商後,曾派人到處尋找伯夷、叔齊。降周的武將周賁在太白山見伯夷、叔齊,周賁見二人恥於食周粟隱於太白山,心中十分慚愧,不僅沒有相勸反而也留在此地,後葬於太白山。後姜太公封神,認爲此三人至仁至義便封爲太白神,《呂氏春秋.誠廉》中說,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太白神仁義氣節的精神也是永留世間。從此,太白神享受人間祭祀。因護佑衆生,有求必應,此地就成了十方道衆善男信女雲集,說經傳道,祈福之聖地。

太白廟依山傍水,不僅山清水秀,而且建築精美,和道教古廟青牛洞隔河相望。太白廟建築羣整體佈局嚴謹,建築風格古樸,雕樑畫棟,氣勢雄偉,頗爲壯觀,與羣山、松柏、流水相互呼應,含蓄溫蘊,展示出和諧、寧靜之美。整體建築共分三層,主要建築有石亭、山門、前殿、正殿、偏殿和後殿。

進入廟門的第一座殿堂是靈官殿,道教護法神將王靈官,形象極其威武勇猛。王靈官號稱“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爲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老百姓贊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王靈官常塑在山門之內,鎮守道觀,俗諺說:上山不上山,先拜王靈官。正殿是太白殿,供奉的是三尊太白山神伯夷、叔齊、周賁。 太白殿兩邊分別爲三霄殿和菩薩殿。沿着石級趨步而上則是該建築羣最高層的玉皇殿。據說太白廟還有一個重要的離奇之處,人們在旱年四月初八要由信徒去陝西的太白山上“取水”。聽說“水”取回來倒入廟中的某個神壇,天上就能降下甘霖滋潤萬物,保證豐收在即。這些年什字原上旱象最重時總能盼來一場好雨,有人就說是太白爺顯靈了。

時逢盛世,政通人和,2013年,太白山太白廟住持倪世玄道長爲弘揚中國道教文化,多方籌資善款,復修太白廟大殿彩繪,新建山門,特邀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親筆題寫匾額“太白廟”。

2016年冬月,倪世玄道長創辦太白山太白廟玄德書院,旨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書院主要從事琴棋書畫,太極拳,茶道,香道,花道授課。(道德經,清靜經,易經,國學課)講座,舉辦道文化國學班,受到大家好評。

契天地人和,演盛世之華章,追循仙人的足跡,浸潤祖師的靈氣,“玄德育惇物 問道太白山”,2018年8月由陝西省道教協會主辦, 寶雞市道教協會、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協辦,眉縣道教協會、眉縣太白山太白廟承辦的陝西省道教第五屆玄門講經暨太白山論道在此成功舉行。山間雲霧橫嶺,高士賢達在雲中松下明玄德,傳妙道,天地融通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