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 | 對於愛,寧可有憾也要保持獨立

「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這是董竹君寫在她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封底的幾句話,也是她鄭重寫下的遺言,值得用金字刻在她的墓碑上,用銀針刻在一切求進取,不甘虛度一生的有志者的心坎上。

民國女子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在動亂年代裡始終努力維持自己的獨立、自由和尊嚴。對於愛,在婚姻面前,她也不曾妥協。

▎董竹君(1900-1997)一個世紀的傳奇

1

董竹君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鄰裏親戚都稱她為「小西施」。

她生長在上海的一個貧窮人家,父親是拉黃包車的,母親則是有錢人家裡洗衣做菜的傭人。

董父董母雖沒什麼文化,但堅信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想方設法把董竹君送到私塾裏念書,就算借債,也從不拖欠學費,好讓女兒安心讀書。

聰明機靈的董丫頭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課文背得又快又好,因此教書先生十分喜歡她。

只是她才唸了六年的書,父親就生了重病。學費自然是付不起了,連基本的溫飽也成了問題。走投無路之際,她被父母送到青樓賣唱。這一年,董竹君只有13歲。

▎1913年在上海抵押入青樓,此照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照相

因為生得標緻可人,且歌喉清婉,董竹君很快成了青樓的紅人。每天有接不完的生意,從早唱到晚,老鴇開心地數著錢,嘴巴都笑歪了,而董竹君卻累到上氣不接下氣,覺得日子異常難熬。

單純的董家父母並不知道,青樓有多少黑幕。雖然他們之前和老鴇談好,把女兒抵押在青樓賣唱三年,但進了青樓的,基本上就出不去了,尤其是像董竹君這樣的搖錢樹。

如今她可以只賣唱不賣身,但等到有一天,她生理髮育成熟了,必定會被逼上娼妓之路。要想擺脫這樣的命運,只能等待某個客人把她娶回家。

▎久為人婦的董竹君

當時光顧青樓的,除了一些有錢的好色之徒,還有一小部分是熱血沸騰的革命青年,借青樓掩護,開會商議國家大事。

追董竹君的人不少,但真正撩撥其心的只有大她13歲的救國英雄夏之時。

夏之時英俊大方,言談高雅,24歲就當上了四川省都督,可謂青年才俊。他是真心愛董竹君的,從不調戲她,還教導她要好好讀書。

▎夏之時

跟著夏之時離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可董竹君並沒有立刻答應夏之時。彼時的社會,女子地位本就低下,若夏之時花錢贖她出去,自己就像商品一樣被人買走,日後更加得不到尊重。

於是,她對夏之時說:「我自己會想辦法逃出去,不用你花錢。以後我和你做了夫妻,你一旦不高興的時候,也許會說,『你有什麼稀奇的呀!你是我拿錢買來的!』那我是受不了的。所以, 我現在無論如何不願意你拿錢贖我。大家有做夫妻的感情,彼此願意才做夫妻,要不然多難聽。」

除此之外,她還提出了三個要求:

1.不做小老婆;

2.送她到日本求學;

3.回國後,兩人組織好一個家庭,夏管國家大事,董管理家務。

這是1914年,董竹君14歲。

2

關於這次出逃,董竹君在自傳中有這樣的表述:一直被束縛在身心上的什麼東西全部解除了!能向天空飛翔似的渾身輕鬆,樂開了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對自由的體會,永難忘懷!

在日本期間,因為董竹君長得太漂亮,夏之時對此很不放心,專門聘請了老師到家中教學,讓董竹君讀完女子師範高等學校的理科課程。通過此次留學,加上董竹君自身的聰明好學,她的才學在此期間獲得很大提升。

▎結婚照

和很多夫妻一樣,各種問題在婚後凸顯出來。

夏之時這個男人,並非想像中的那樣完美,他倆志趣不投,他也無法理解她對文藝音樂的愛好和追求。有一次,董竹君耳邊傳來悽美的尺八演奏聲,便站到窗口用心聆聽,卻遭來夏之時含有醋意的冷嘲熱諷。還有一次,董竹君用七絃琴練習《平沙落雁》,夏之時上來講道,彈好了又怎樣。

曾經器宇軒昂的辛亥革命元勛夏之時,官場失意,下野後意志消沉,沉湎於麻將和大煙,以栽花種竹養馬喂鳥打發時日。這實在不是董竹君想看到的,與當年的愛國英雄之形象相去甚遠。為改變丈夫的情緒,董竹君特地在住房對面建造書房,藉此希望他多購買些新書閱讀,像當初對方鼓勵她那樣。

事實上,他僅僅在書房擺滿書畫古董,太過自負,聽不進妻子的苦心規勸。

▎董竹君(左一)

兩個人,情趣不相投,對事物的見解又不同,沒有共同語言,對方又不聽規勸,繼續生活在一起也了無意思。

她不願再在沒有理解和體貼的家庭裏當牛做馬,不要再做冠冕堂皇的都督夫人。董竹君毅然摒棄了在別人看來榮華富貴的生活,擺脫了家庭束縛。

這是她第二次為自由和獨立逃脫。

這次出走,轟動整個成都。八卦新聞寫有這樣的標題:夏之時家中難都督,將軍街出走女娜拉。

夏之時從四川來上海交談。這個男人從淫威逼問到以情動人,最終都沒有讓董竹君「迴心轉意」。她未嘗沒有給機會和勸導,對方沒有珍惜罷了。從不貪慕虛榮的她是如此理智清醒。對不起,一旦我滾出去,就不會再滾回你的封建家庭了。

夏之時始終不信任自己的女人,看不到她的能耐。臨別,他撂下一句話:你若混得出來,我就以手掌心煎魚給你喫。

1929年,分居五年後,董竹君在上海與夏之時正式簽署離婚協議。她只提出了兩點要求:

其一,夏之時不要斷絕撫養費;

其二,一旦她有個三長兩短,請夏之時念及情分,培養四個女兒大學畢業。

但是後來夏之時並未履諾,還強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堅決拒絕了前夫的無禮要求。

▎董竹君和大女兒夏國瑛在日本

然而生活確實艱辛,離婚頭幾年,她去得最多的就是典當行。當完貴重衣物之後,迫於生計,她把大女兒心愛的大提琴都當了出去,她異常傷感地想,不能這樣下去了,一定要讓日子好起來。

3

離婚後,董竹君辦了一家小規模的羣益紗管廠。為了拉投資,還特意跑到菲律賓去招來了一萬元股資,結果還沒多久,戰爭爆發,紗管廠毀於紛飛戰火中。再加上母親去世,父親病重,生活把她逼到了絕路上。

▎1931年第一次從上海去菲律賓,為在上海創辦的羣益紗管廠招股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挫敗,董竹君咬緊牙關繼續創業,這一次在貴人指點下,她在上海開辦了錦江川菜館。董竹君在自傳中解釋「錦江」二字的來源:「從字面上講,錦江兩字象徵著未來川菜烹飪藝術有如四川錦緞一樣著名,並隨長江東流入海,遠播重洋異國,這些就是我命名餐館為錦江的動機。」

董竹君不愧是董竹君,在那個戰亂年代,獨自帶四個孩子,摸爬滾打,經歷多次創業失敗。先後創辦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之後合併為大名鼎鼎的錦江飯店,解放後獻給國家。上海幫派老大杜月笙都是她的座上客。

杜月笙非常賞識這位創業成功的單身母親。他本打算建東亞地區最大的娛樂場所,由董竹君來組織,後來因為抗戰爆發而擱淺這個計劃。據錦江某位老職員回憶,董先生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她只要眼睛一睜開,就在動腦筋。

▎1949年5月在錦江川菜館與新四軍老朋友們聚會:曹荻秋(右一)、章蘊(右二)、陳同生(右四)鄭少梅(右五)張愛萍(右六)。

董竹君活得匆忙,從容,始終雅緻,一如姓名中的「竹」字。她中年以後的照片,溫婉知性,樸質無華中透出幾分清雅。

錦江創辦期間,為了躲避日本的威逼利誘,她帶著女兒出走菲律賓,卻在異國他鄉遭遇太平洋戰爭。即便在流離失所的逃難中,她依然教導女兒,要穿得乾乾淨淨,略施粉黛。

▎董竹君與她的錦江飯店

這並非是她出於對外表膚淺追求,而是深知,這個國家存在尊重有錢婦女的傳統。她的這一機智灼見確實讓母女逃脫困囿——有一位紳士主動邀請她們搭他車子離開戰亂之地。

董竹君被譽為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不同時期,她身體力行,鼓勵女子應該獲得人格的自由和獨立。創辦錦江茶室期間,招聘的服務員清一色是女性,因為她想藉助自己的小小權利和覺醒,倡導女性獨立,首先就是經濟上的獨立。

至於愛情,還有婚姻,自從董竹君從成都府出走上海之後,先是和夏之時分居五年,終究還是結束了兩人二十年的婚姻,沒有再嫁。

▎愛情裏最害怕的是,兩個人的成長不同步。

5

在特殊的年歲裏,她不幸兩次入獄,但在獄中,她仍活得優雅從容——把香皂放在牀頭枕邊,臨睡前用來貼近鼻孔,深呼吸幾下,讓香味帶自己跳脫眼前的苟且,幻想詩和遠方。

她不願被冷酷的獄中生活打敗,計劃好自己的日程生活:除了兩餐飯外,兩次刷馬桶和沿著室內小跑幾圈。

剩下的時間,就先在腦子裡回味美食,填飽自己的肚子,接著望著破壁上的裂紋斑漬,心馳神往地想像一些有趣的畫面。

▎晚年的董竹君,真正的美人不會敗給歲月

70歲生日那天,她在獄中祝自己生日快樂,並題詩一首以紀念:「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見。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間。」

她的一生,活得就像一棵竹子。寧折不彎,堅持原則,人格獨立;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活到老,學到老;外直中空,空杯心態,虛懷若谷;有花不開,素麵朝天,不靠顏值喫飯,靠自己的學識與才華。

97歲那年,她完成了人生傳記《我的一個世紀》,在書裏她寫:「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我想,這句話是對她人生最好的註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