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題是一種考查學生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題型。它具有“製作巧、容量大、靈活性和區分度強”的特點。許多學生在考試中無從下手失分嚴重。那麼,怎樣才能解答好這一題型呢?我認爲應掌握四個步驟,即:讀、找、思、答。

1讀——是解題的前提

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

1. 先讀設問,後讀材料。不少人認爲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侷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易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瞭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着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 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以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着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啓發作用,不可漏讀。如1995年“三大發明題”開頭的《韓非子·有度》所載對回答第一問“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就至關重要。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着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繫,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從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着重要信息。

2找——是解題的關鍵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1. 從材料中找出有助於解題的信息。

具體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幾段,分別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話,就找出它的字詞,如時間、地點、人物、對事件的評價等要素。這樣層層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 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

儘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課本中的重要史實和觀點相對照,確定材料所述與教材具體章節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繫在一起;再深入讀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問題就不難了。

3. 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讀材料是爲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爲,“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發掘、昇華中得出。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着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推測判斷得出答案。這樣,從設問到材料,再從材料到設問,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3思——是解題的核心

考生完成上述兩個步驟後,要再次對設問要求仔細推敲,理清問題的解答思路。許多問題認真歸納總結,對“原因”、“評價”、“體會”等類問題的解答是有一定規律性的。

“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或所涉及的社會團體、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繫。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評價”。一般應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進行分析。消極方面,應從“危害”、“侷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積極方面,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範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範圍的影響。

“體會”(啓發、啓示、反映出等等)這類問題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二,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三,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四,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4答——是解題的落腳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思,只爲最後的解題做準備,答纔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準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 審準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做出限制要求,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據材料概括提煉”等等。

2. 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繫,第一問的回答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下一問題的回答。

3. 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4. 注意運用史觀。用史觀分析材料,是歷史闡述的最高要求。用史觀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提高判斷能力。

5. 答題要簡明。要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語言要規範,準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6. 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總之,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題,只要掌握解題技巧,認真落實好這四個步驟,無論命題者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上提出問題,都能應付自如,事半功倍,取得較好的成績。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