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3000字,讀完共需5分鐘

  作者鄭志剛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3月26日FT中文網。

  一些媒體曾用“當人們在爲互聯網帶來的改變驚歎時,另一張‘網’逐步出現在生產生活中,這張‘網’就是工業互聯網”,以激發人們對工業互聯網的豐富想象。

  所謂的工業互聯網,按照一些媒體給出的定義,指的是“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鏈接以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目的是“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成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依託、重要途徑、全新生態,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201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爲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鑑於中國是製造大國和互聯網大國,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具備豐富的應用場景、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推進動力,一些媒體和爲數不少的學者甚至樂觀地預測,工業互聯網平臺會繼消費互聯網平臺之後成爲新經濟時代的下一個“風口”。那麼,工業互聯網平臺真得會成爲新經濟時代的下一個風口嗎?

  由於生產活動與消費活動在市場結構、風險大小等很多方面的顯著差異,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相關企業缺乏加入工業互聯網的激勵,而平臺本身又缺乏防範承擔風險的能力。兩種因素的疊加使得工業互聯網在現實發展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

  首先,哪些工業企業有激勵加入工業互聯網?儘管消費者偏好各不相同,但上億消費者組成的數量龐大的消費羣體,和由此引發的信息不對稱,構成消費互聯網存在的現實理由。

  不同於中國市場存在的上億消費羣體構成對消費互聯網的需求和支撐,生產活動中流通的要素和原材料市場通常由於自然壟斷、規模經濟,甚至管制需要,往往具有壟斷或近乎壟斷的市場結構。例如,當一個企業想到購買電、油和氣,它似乎除了以給定的(管制)價格從已經建立的渠道採購外,似乎並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這使得相關企業通過加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來完成相關交易變得“多此一舉”。這使得互聯網平臺所擅長的信息不對稱緩建功能的作用空間變得有限。

  即使在競爭程度相對較高的製造業,對於機器設備和相關配件的供應與需求的廠商數量,與消費需求的龐大數量相比,也不知少了多少。特別是對於一些實行差變化營銷戰略的企業,它們往往需要對相關機器設備和配件進行定製,相關機器設備和配件標準化程度較低。這使得很多企業不得不與處於相同產業鏈的上游供貨方與下游客戶端建立穩定和緊密的關係。這一因素也會使得數量有限的工業企業對互聯網的需求,無論從急迫程度還是內在需求都少了許多。

  我們由此可能會觀察到以下現象:一方面是少數供應生產要素和重要原材料的壟斷寡頭高高在上,“不屑”加入什麼工業互聯網;另一方面,那些已存在穩定的供貨和銷售渠道的企業通過加入工業互聯網實現的信息不對稱降低程度有限,有時甚至還需要組織專門的團隊去過濾信息,排除噪音,因而在加入工業互聯網時表現得“不情不願”。這樣,建立工業互聯網成最終爲希望有所作爲的政府相關部門“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事。

  其次,誰來承擔工業互聯網經營的風險?在傳統銷售和供貨模式下上,作爲“聲譽的載體”,“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的企業往往具有隱性保險的功能。接洽的業務人員和簽訂的供銷合同都會爲交易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跡。而工業互聯網所構建的虛擬世界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上述隱性保險功能。

  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流通的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大宗原材料、設備和配件價值往往遠遠高於消費互聯網流動的消費品的價值,這使得工業互聯網面對難以避免的欺詐造成的損失同樣要遠遠高於消費互聯網。有時相關損失不是一個平臺可以利用提供服務收取的佣金甚至廣告收入就能簡單承擔和覆蓋的。爲了防範和控制上述風險,工業互聯網平臺勢必提高企業的准入門檻。而這將使原本參與意願不強的企業更加望而卻步。

  建立“互聯互通”工業互聯網的初衷是爲了降低生產領域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對稱。但由於工業互聯網現階段無法有效解決“誰有激勵加入”和“誰來承擔經營風險”的問題。這一美好的初衷最終不得不演變爲,通過工業互聯網新“拓寬”的銷售和供貨渠道可能與之前業已建立的供貨銷售渠道並無二致,只不過從原來脈脈溫情,爲了保持業務穩定持續,供銷雙方彼此保持良性互動的“線下”轉變爲冷冰冰的“線上”。

  工業互聯網及其平臺發展所遭遇的困境事實上再次印證了科斯在80多年前提出的交易成本思想的預見性。一種經濟活動固然可以以價格機制這一“看不見得手”進行資源配置的“市場”方式組織,同樣也可以以基於權威命令進行資源配置的“企業”方式組織。後者之所以出現,是由於它帶來了交易成本的節省,由此決定了企業和市場的邊界。顯然,工業互聯網要想成爲新經濟時代新的風口,只有工業互聯網帶來的交易成本的節省大於傳統形式下的交易成本纔會真正興起。但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基於本文提及的兩方面理由,我們看到,工業互聯網未來成爲一個成熟的經濟模式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業互聯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也從新的角度表明,一些互聯網業界精英曾經表示的“大數據將賦予計劃經濟新的生命”確實似乎有點太樂觀了。其原因如同本文所指出的一樣,在他們的分析中同樣忽視了一個經濟體繫有效維持所必須解決的“哪些企業有激勵加入”和“誰來承擔經營風險”的問題。

  衆所周知,從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保持全球工業第一大國地位。特別是,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具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另外,中國已建成大容量、高速率、高可靠的信息通信網絡,擁有全球最大、世界領先的光纖通信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按照相關媒體的報道,目前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聯盟會員從最開始的143家,已經達到了1027家。然而,基於本文前面的分析,我們對於工業互聯網是否會成爲互聯網時代“下一個風口”的觀點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事實上,按照相關媒體的報道,一些業界的有識之士同樣表達了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種種顧慮。例如,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先生認爲,“發展工業互聯網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忽視經濟效益,盲目攀比投入巨資建設‘無人工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先生則坦言,“多數企業感覺到,工業互聯網看不清、摸不着、叫得響、熱得慢”。

  一些學者圍繞工業互聯網建設,甚至給出更加切實可行的一些建議。例如,與其靠政府財政投入“花重金”搭建一個“看不清、摸不着”的平臺,不如加速推進包括制定工業設備聯機標準、推動IPV6以及切實降低網絡帶寬成本、對現有的產品進行3C認證等更爲基礎性、標準型的工作落地。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