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影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中程核力量條約》(INF)以來,鬧得沸沸揚揚。那麼,美國究竟為什麼想退出INF?如果下步真的退出,會帶來什麼後果?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美國為何執意退出中導條約?真如特朗普所說,是俄先違約? 【兵說】 自媒體 第1張

(一)條約功不可沒:美蘇一共銷毀2692枚中短程導彈

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戈爾巴喬夫簽署《中程核力量條約》,條約於1988年6月1日生效。美蘇簽署條約的目的,是建立制約機制,防止在歐洲地區美蘇動用陸基中短程彈道導彈發動核攻擊。按照協議的要求,美蘇兩個核大國必須銷毀和禁止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

美國為何執意退出中導條約?真如特朗普所說,是俄先違約? 【兵說】 自媒體 第2張

SS-20作為一款優秀的導彈,銷毀它被很多人視作蘇聯自廢武功

按照此協議,美蘇輪流銷毀了武器庫中846枚和1846枚中短程彈道導彈,總數達2692枚。分析專家認為,30多年來,INF協議成為限制美國與蘇俄進行武器裝備競賽極為重要的法理基礎,維持了歐洲地區乃至世界的軍力平衡。然而,隨着美俄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戰略地位競爭越來越劇烈,這份重要條約或許將成為一張廢紙。

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戈爾巴喬夫簽署INF條約

(二)特朗普的退羣理由:俄方先違約,而且條約太過時

2018年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將退出《中程核力量條約》,他的理由是,“俄羅斯多年來一直違反協議,況且許多其他軍事強國也沒簽署INF協議,還在發展陸基中程彈道導彈”。特朗普言之鑿鑿稱,“俄羅斯的這些行為違反了INF,讓條約變得無效化”。

為了呼應特朗普的觀點,五角大樓立即出來說話,稱“多年來,俄羅斯都在祕密發展各種新型先進導彈”。其中,他們預測有些彈道導彈具有突破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讓美國和北約“感到很擔憂”。

美國人說,“俄羅斯受到條約限制,不許研製並發展陸基中短程彈道導彈,卻還在祕密發展。”同時,東方大國和伊朗等有核國家,並沒有參加INF協議,所以他們在這個領域越來越先進,技術水平已經很難忽視。

其實美國人的這些話,倒是透露了他們退羣的真實心態和真實理由:退羣,並不在於俄羅斯是否真的違約在先,而是美國人認為的“潛在對手”的中導技術和核能力日益鞏固與提升,他們如果不對條約進行合理調整,就會在陸基導彈領域“嚴重掉隊”。一旦發生沖突,他們在戰場上就會遇到重大困難。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美國人才得出結論:INF協議已經過時,不能滿足目前美國的安全要求和發展目標,所以要退出。

蘇聯R-7導彈,這款導彈讓蘇聯在覈競賽中取得優勢

(三)俄羅斯的反駁: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美國指責俄羅斯先違反了條約,俄羅斯當然不服。他們立即發聲,稱美國的大肆指責,本質上是“想找一個藉口,掩飾自己的野心”。

俄羅斯人的話是有道理的。INF協議並不能解決美國與俄國的所有問題,而只是明確一些原則措施,從而保證歐洲地區的力量平衡。按照這個協議,美俄兩國已經銷毀了自己武器庫中經過督查的數千枚中短程導彈,體現了兩國在營造、維持歐洲戰略平衡上的自覺。更重要的是,條約有助於減少在該地區發生核戰的危險。

美國在2018年安全戰略中,明確將俄、中列作“對手強國”,這種不友好的行為,讓大國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可能會讓世界重新陷於冷戰。克里姆林宮毫不客氣地說,美國至今仍將俄羅斯視為“潛在對手”,加大防止、遏制力度,“非常不友好”。最典型的事情發生在2001年,美國總統布什單方面退出了和蘇聯於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ABM),以便美國大肆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讓俄國的導彈系統無效。

特朗普上臺後,還指責俄羅斯在烏克蘭、敘利亞沖突、美國大選、英國間諜事件上的“種種不是”,對俄羅斯在各方面採取懲戒和制裁措施。同時,美國加緊推進“東進”,將北約擴展到了俄羅斯邊界;與北約進行大規模演練,不斷進行軍事逞強。另外,美國還加緊建設基礎設施,在歐洲安裝地對空火箭發射設施,在與俄羅斯相鄰的一些東歐國家建設導彈防禦系統。

俄方認為,美方的這些舉動,才違反了中導條約的精神,讓兩國陷於緊張狀態。他們強調:美國以俄羅斯違反條約為由退出INF,只是美國為了推進白宮的“核心學說”,目的是為了將美軍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在一切領域包括核武系統上佔有絕對優勢,以便遏制、控制其他國家的崛起和競爭力,保持自己的世界第一地位。

彈頭形狀特別的SS-20中程導彈

SS-20的直接對手是“潘興”導彈

(四)後果:歐洲將成美俄的新戰場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美國為了發展短距和中距地空導彈,而決定退出中導條約,則會導致全球的戰略失衡。這必然逼迫俄羅斯與其他大國為保護自身安全、應對美國威脅,制定和採取新的軍事防衛措施,從而啟動新的軍備競爭。

如果INF徹底崩潰,而到了2021年,美俄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又會到期,世界將面臨更復雜、更難以預測的局面。西歐一些軍事觀察人士對此很悲觀,他們認為,由於經濟之戰、美國終止伊核協議引起的矛盾,大西洋兩岸的關系正處在“史上最緊張”的階段。如今,美國如果再退出中導條約,會將讓同牀異夢的美國和歐盟進一步產生裂痕。在他們看來,中導條約雖然不是很完整,也不能對所有國家產生效力,但至少能夠維持歐洲戰略穩定局勢,是避免核沖突的唯一法理機制。30多年來,中導條約對歐洲安全和戰略穩定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中導條約失效,歐洲將會成為美俄兩個大國的競爭戰場。

被銷毀的蘇聯R-23短程導彈

一些北約的高官擔心,短距和中距的地對空導彈,飛行時間較短,難以預測,飛行路線不易發現,在軍事危機中運用這種導彈的可能性極大。如果突然爆發核戰,就會威脅到整個地球的安寧。另外,有美國專家也發出警告,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導致的嚴重複雜局面,絲毫不亞於半島核問題。

確實,核武器是人類軍事科技的極限,如果使用不當,就會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人類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基於這一認識,聯合國於1968年7月通過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2017年7月又通過了“禁止核武器條約”,其目的是為了控制再逐步消除全球的核武器。如今在193個成員國中,有124個國家參與這個條約。這個條約的主要問題,是一些實際擁核國家尚未參加條約。

歷史證明,用武器來告誡、控制、遏制其他國家,不但難以達到期待的結果,反而會讓關系更加復雜,威脅到和平。所以,歐盟希望俄美兩國與其他有核國家進行談判,這既是為了俄美兩國的利益,也是對所有國家發展短距和中距導彈的一種約束,以期中止新的軍備競賽,讓美俄、歐俄關系回到正常軌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