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伊藤潤二,大部分年輕的日漫愛好者,都是從2012年的改編動畫《魚》,認識到這位恐怖漫畫大師的。而他筆下的富江、黑渦鎮等,多年來一直是讀者們津津樂道的殿堂級經典。

伊藤潤二的風格以詭奇絕望而令人稱道,他對於恐怖現象的想像力和對未知恐懼的渲染力,使得其作品的故事給人一種山窮水盡亦無路的壓抑感,主角從來不會因為是主角而獲得救贖。

這次要談的,是伊藤潤二作品中的異類——《地獄星》。這部長篇相較被改編了十幾次電影的富江,是最不知名的一部。而它之所以最不知名,則因為它是二子作品中口碑最差的作品。

此作的風評形成了較極端的兩極分化,說口碑最差,可畢竟是大名鼎鼎的業界巨佬,差評的讀者們對《地獄星》的評價往往是「流於平庸」或「缺乏想像」,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劣作」。而喜愛這部漫畫的人,則往往給予了「浪漫」、「狂野」一類與之傳統評價截然不同的聲音。

事實也確實如此,《地獄星》是伊藤潤二謀求變化的作品,它和人們熟悉的「二子腦洞」不太一樣,就像一家你熟悉的日料餐廳突然做起了火鍋——日料餐廳的客人定然是喜歡日料的,但卻不一定喜歡火鍋,更不一定喜歡日料店做出的火鍋。

《地獄星》是一部帶有伊藤氏風格的災難片。其間既沒有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也沒有傳染病般的怪異連鎖反應,只有關於絕望末日的狂想。

某一日,人們突然發現一顆巨大的怪物星球來到了地球旁,那顆長著嘴巴的星球像舔棒棒糖一樣把地球舔弄了一番,然後喫了下去,人們則只能在這絕望的末日裏迎接世界的毀滅。漫畫的主線,則是將末日降臨之時的人間百態,用誇張的手法集中表現了出來。

(《地獄星》「麗美奈星」舔舐地球)

以熟悉了二子老風格的讀者視角來看,《地獄星》中對「人性」的描寫過於平庸,一些設定也難以「用科學的眼光」進行推敲。這就讓筆者非常不解了,怎麼沒見人分析一下為什麼人的腦袋變成氣球是否科學呢?

《地獄星》既然是尋求改變的作品,用慣有的眼光去評價它,個人認為是有失偏頗的。

這部作品的核心,即不是描寫人性,也不是極致詭異的恐怖創意,而是一部關於「巨星恐懼症」和「末日狂想曲」的作品。

巨星恐懼症是各種奇葩恐懼症大家庭的一員,而且不算冷門,從根源上講,是巨物恐懼症的一種具體體現,所以還蠻普遍的。

有些人會對以下這組圖片產生呼吸困難,心悸恐慌的感覺,程度或有輕重,這便是巨星恐懼症的表現。

這組圖的名字是「如果月亮被其他星球取代,會怎麼樣?」

這是一張很普通的美國高速公路夜景,看起來非常普通,有一種靜謐的美感。

接下來,如果我們把月亮換成稍大一圈的金星,於是這片景色有種太陽升起的感覺。

再把海王星替換上來,如果有一點巨星恐懼症的人,相信已經會感到心理上的不適了。

天王星的體積稍大一點,從感官上是差不多的。

那麼,如果是土星大哥的話,請想像你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驅車疾馳的駕駛員,不知有何感想?

最後是木星爸爸……如果有感到不適,請翻回第一張圖看看月亮緩解壓力。

這便是巨星恐懼症,《地獄星》將這種心理恐懼通過更加誇張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如果讀者能夠理解這種恐懼感,便也能體驗漫畫帶來的壓迫感了。所以這部漫畫其實本來就不是適合所有讀者的。

粉絲大多知道,二子十分中意克蘇魯,其許多作品裡都有克蘇魯的影子,這部漫畫中的「麗美奈星」,靈感正是源於克蘇魯神話的審判之星,格赫羅斯(Ghroth)。

(格赫羅斯)

在克蘇魯神話中,格赫羅斯在星際中穿越而過,喚醒那些星體上的舊日支配者,從而帶來毀滅(Maker of the Doom of Worlds)。

有了克蘇魯元素,《地獄星》中的「麗美奈星」除了本身「巨星恐懼」的壓迫,帶來了更多邪教意味的黑暗色彩。

故事的筆墨著重描寫「麗美奈星」舔地球的過程中,在地球上圍繞著女星麗美奈所發生的一系列癲狂的故事。如對此作表示失望的人所言,作品中人類在絕望的末日下展現出的貪婪、混亂和真情,是同系作品的標配,而《地獄星》在這方面的表現確實只能算中規中矩,沒有多少突破的地方。

但個人認為這也並非漫畫的主要看點,伊藤潤二在作品裡利用他「語文老師教的物理學」,為讀者展示了特有的狂野末日。

(圓潤的舌頭輕輕拂過大地)

二子考慮到地球在被舔的過程中,會受到外力的影響,導致自身運動規律發生變化,直白地表述,就跟人喫糖果一樣,地球會不停的在舌頭的舔舐下「打轉」——於是在地球上的人類能在短短數分鐘內不停體驗白天黑夜互相交替的奇觀。

根據萬有引力,地球自轉速度變快,產生的離心力會減輕一部分重力,於是人類一邊在被離心力甩出去,一邊又被引力牽引,就如鉛球一般,全人類都會飛起來,圍著地球不停轉動……嗯……好像乍一聽還有那麼點道理?

於是比較認真的讀者就受不了了,「二子你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好像富江能夠無限增殖就很有科學道理一樣……

而沒有那麼較真的讀者則覺得這些場景非常過癮,故給出「浪漫狂野的世界末日」一類的評價。

伊藤潤二之前的作品,怪異大多發生在相對封閉的城鎮級別的空間裏,那種隔離的環境正是造成恐懼感最關鍵的要素,市面上絕大多數恐怖片也都是這麼乾的。

這部《地獄星》則直接將這個絕望的空間放大到了整個地球,雖然本質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在這樣的維度裏,帶來的恐懼並非詭異而是災難了。

因此從自我突破的角度上看,伊藤潤二的這部作品是非常成功的,他沒有拘泥於自己最擅長的題材,而轉向尋求更廣泛的內容。

隨《地獄星》附送的短篇《眾人都是孤獨的》,則是用他最擅長的「小鎮故事」,描寫了另一種形式的世界末日,由於味道更加熟悉(怪異無法阻礙地瘋狂傳染),同樣是世界末日,讀者整體對這短篇的評價卻要高不少。所以這部漫畫,其實是二子做的末日夢而已。

文/Caa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