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4月4日,陽光溫潤。四川成都到河南新安,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今年清明到來前,成都人民公園外,及新安象山紀念園外,不少人都在做同樣的事——獻花、哀思、祭奠,眼裏噙滿淚水。

  “他們都是打鬼子犧牲的,我們當然要記住”、“他們是我的父輩、祖輩,我是代表川人來看望他們的。”曾經,埋在這裏的人,在青春年華時,遇上民族危亡,他們一腔熱血,挺身而出。用最差的裝備,卻打出川人抗戰的決心與骨氣。

  清明節到來之際,著名抗日英烈李家鈺將軍長孫——李興志,代川軍後人及萬千川人,遠赴新安當地,尋訪英烈埋骨地,祭奠抗日犧牲英魂。

  重訪抗日戰場 祭奠犧牲英烈

  河南新安象山,這處昔日的抗日戰場上,一個雙象石雕守門的紀念園十分醒目。這處由熱心人士孫保旭推動,紀念抗戰修建的園區,也成爲當地緬懷抗日川軍英魂的重要場所。

  4日上午,作爲抗日英烈李家鈺之孫的李興志,此時第一次到新安。“爺爺鈺當年犧牲在陝縣旗杆嶺,之前跟家人去祭拜過。”他說,但新安這裏,爺爺當年部隊作戰過的地方,是第一次來。

  “當年爲掩護友軍,川軍36集團軍戰士在雲夢山、象山、金斗山等地阻擊日軍,犧牲人數上千人。”孫保旭說,但卻成功掩護大量友軍撤退,爲後來的抗戰保存大量有生力量,功不可沒,“如今這些埋在此處的將士,值得被我們所有人記住。”

  獻花、默哀,在完成祭奠儀式後,一行人繼續趕往發現不久的彭仕復烈士的埋骨地,帶去川人問候。

  異鄉埋骨70年 今年清明川人來祭

  彭仕復,何許人?成都蒲江人,川軍47軍178師532團團長。1988年,獲政部頒發彭仕復烈士證書。

  1944年5月,日軍追擊中國軍隊至新安境。彼時,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奉命掩護友軍撤退。同年5月12日,他命彭仕復所屬的532團,佔據新安鐵門附近的山地,掩護友軍穿過隴海鐵路。

  這場九死一生的戰鬥裏,彭仕復爲讓友軍能夠撤離,放棄了自己撤退機會,最終倒在彈雨中。

  “彭團長犧牲後,當地村民將他們埋在村西的兩口枯井中。”孫保旭說,在2017年4月,他走訪至當地南李村鎮馬溝村,遇上馬存良老人,才確定彭仕復等人的埋骨地。

  4日上午,在川軍後人感到後,馬存良也來到新立不久的彭仕覆墓碑前,“小時候就見過村人埋葬川軍,當時父親和哥哥參與了。記得當中有個長官,身上有懷錶,還有照片,背後就寫着‘彭仕復’。”

  千里祭英魂 也盼更多人記住他們

  除了李興志外,當天前去祭奠的另外一行人——楊勝雄一家,同樣是百感交集。雖然打小生長在四川,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在河南。1942年,被很多人知曉的這一年,天災、戰亂,河南百姓苦不堪言。

  在那時,彭仕復團部1營營長楊克昌,用三鬥米從一個苦難家庭領養了楊勝雄,並將其送往四川生活。直到去年,用了70餘年,楊勝雄終於找到河南親人。

  “這次回來既是家人團聚,也是祭奠父輩的抗戰英烈。”這次,楊勝雄帶着家人從成都蒲江出發,作爲川軍後代一同祭奠昔日在此抗戰的四川男兒。

  “很感謝當年川軍在河南抵抗日軍。”孫保旭說,作爲河南人會永遠記住抗日川軍,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一代,能瞭解、學習抗日曆史,銘記那些爲國家、爲民族犧牲的英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