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爲了皇權,父子兄弟相爭數不勝數,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這一件事費盡心思,處理不好的,十之八九就要手足相殘。這一點上,乾隆可還抨擊過朱元璋傳位不明,而導致靖難之役發生。然而乾隆可能都沒想到,自己也會有這樣的麻煩。

這個問題就在於乾隆實在沒有什麼合適的繼承人,在他的兒子當中,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比較合適,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如果沒什麼意外,那麼永琰勢必會成爲他的繼承者。然而永琰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這個人就是皇次孫綿恩。

得說這個綿恩確實頗有才華,武藝高超,頗有謀略,而且儀表堂堂相貌不凡,頗受乾隆喜愛。何況乾隆對其父有一種莫名的虧欠感,所以乾隆把自己的虧欠都彌補在了綿恩身上。如果這樣看的話,綿恩取代永琰,並非不可能。

然而乾隆也有自己的擔憂,那就是會不會造成另一次靖難之役。要知道,光是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就鬧得很大了。如果和朱元璋一樣把皇位傳給孫子而非兒子,那麼勢必都會導致另一方不滿,繼而演變成另一次靖難之役。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內戰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雖然說綿恩或許比永琰更有能力,如果成爲皇帝也會更好。但是一旦任命他,幾乎等於引發一次靖難之役。這樣的後果,乾隆不得不考慮。到那時,無論誰勝誰負,清朝都將元氣大傷。綜上所述,乾隆無法選擇綿恩。

從後世的角度,乾隆所選擇的永琰,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皇帝,對清王朝的衰敗沒能做出任何改變,甚至於對清王朝的落後不聞不問。但是從當時的角度,選擇永琰是一個幾乎不需要刻意思考的問題。無論是求穩,還是如何。永琰都是乾隆的不二人選。這也是乾隆在歷史侷限下的唯一選擇。

參考文獻:《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 《清史講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