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貼一篇原本小弟我要用來投稿,但是因為種種因素而喊卡的文章。

在去年年中伊始,政府為了拯救台灣的經濟而提出一系列的方案,本文所提到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是其中一項。

這聽起來是很特殊響亮的名稱,但是實際上又是怎麼個自由法?又有哪些示範效果?仍舊讓眾人一頭霧水

而在今周刊某一期,就特別為這個「自由經濟示範區」做了專題報導;新新聞也特別為此政策去專訪了此政策的執行與操刀者 -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

但是大部分的專訪內容,都只侷限於管中閔自己在那一廂情願地認為,"要是台灣再不開放,用這種開放政策,就等著亡國沉淪吧!" 來半恐嚇大眾,試圖影響政界民間來支持他的片面想法。

但是目前此政策仍就處於與政府各部會,以及民間企業單位的溝通階段,實際具體措施和做法尚未出爐,最快也要等到6月底才會有具體方案出來。

目前檯面上的資料多是這個政策的大方向、初步概念而已,只是我從這些政策方向也能看得出來有不少隱憂存在就是了

於是特地寫了篇字字珠璣,句句肺腑的文稿,以為了填充長期營養不良的版面讓大家能夠理解這政策背後所存在的缺點或隱憂。

廢話不多說,直接來看大作吧!


 

 

經建會於日前提出了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試圖為台灣停滯不前的經濟帶出一道活水,也希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外人進入台灣投資。

這次籌畫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大致上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智慧運籌、農業加值、觀光醫療與產業合作。每個部分都有漂亮又易記的口號,但是具體的實行辦法和措施卻仍舊付之闕如。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政策是否會對於我國的經濟以及人民產生衝擊,這些都是政府沒有清楚交代的。

但此政策雖然經由政府的大力宣傳,讓人民以為這是一條能夠拯救經濟的活路,但內容多是空泛的論述言詞,看完經建會提供的相關文件,還是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具體的實施方案為何,看到的只是政府畫得很大的大餅。

新瓶裝舊酒

自由經濟示範區以免稅作為最大的號召力,為的是吸引外資或企業來此地設廠投資,並且直接以現有的「五海一空」做為示範地點。但類似的方式已經在1960年代,台灣在經濟萌芽時期所成立的「加工出口區」實行過。雖然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強調,此次成立的示範區絕對不同於以往的加工出口區,這次示範區強調以創造高附加價值為主,不能夠同等看待以往。但我認為,這依然是用示範區的「新瓶」裝著加工出口區的「舊酒」,實在看不出所謂的高附加價值在哪裡?

根據交通部「自由貿易港區事業經營概況調查」,至2011年底自由港區事業實際投入營運家數為87家,僅占當期進駐廠商家數的80.5%。更值得重視的是,當前自由貿易港區除了儲存業務、委外加工和檢測業務有較明顯成長,並未具體形成吸引高附加價值製造或服務的營運模式。其中桃園空港貿易值更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 減少23.6%和11.6%。雖說當時可能是受到泰國水災與日本311大地震的影響,導致需求不足而減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貿易港區已經成立十年,卻仍舊無法為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與活絡經濟,這次再度重施故技,不免令人懷疑其政策的成效何在?

代工和Cost Down仍舊是王道?

在智慧運籌部分,政府寄望利用創新的「前店後廠」模式讓進入示範區的貨物得以輸往國內其他地點如科學園區進行加工,創造商品的附加價值。但重點在於若是已經在區內設立工廠而且享有免稅優惠,何必要再透過這種模式輸出至區外?而管中閔在之前的專訪也提到,他的終極目標是讓台灣全島全區開放,透過前店後廠模式只是一種變形的折衷措施,未來在特別條例通過之後,勢必會開放其他更多區域成為自由貿易區。更何況利用附近科學園區或是工業區作為加工基地,無疑仍舊是以代工思維救經濟的古板思想,對於台灣的產業升級沒有提供任何幫助。

除了變相的自由開放區之外,另一項讓國人關注的焦點就是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如稻米茶葉牛奶等)進口至專區內,而且也是免稅。雖然政府單位口口聲聲擔保不會流入國內市場,但難保在運送過程中管理難免有所遺漏,造成管制農產品流出,更何況這反而使得國內優質農產品更無法與大陸劣質農產品低價競爭,政府設立此示範區並非為辛苦的台灣農民尋找出路,而是為大陸農產品作嫁。

另外,雖新政策沒有開放藍領外勞進入,但現行自由貿易港區已經擁有晉用藍領外勞最高40%的優惠政策,若日後再配合台商回流方案的外勞預核機制,也就是未雇齊本勞員額即可預先晉用外勞,甚至可以免繳就業安定費!此舉無異會直接排擠本勞就業機會,造成國內更多勞工失業!更別提因為區內廠商盡享優惠,加速區外投資流失,造成投資排擠,故此示範區無疑是特權經濟區,不只為藍領外勞開了一扇大門,也為財團們打造稅負更少,勞力成本更低的天堂,對於台灣目前勞工薪資水準的停滯現象無疑是加速沉淪,制定政策的官員們實在不得不深思。

敝人認為設立示範區並非是唯一可行的路,這是選擇的問題。事實已經證明,經過幾十年的減稅政策沒有為台灣帶來多大幫助,但政府卻還是是以減稅優先以及代工發展做為政策主軸,除了減稅造成產業發展不均之外,也無法引導廠商技術或產業升級,繼續讓台灣陷入在搶訂單壓低成本的代工巢臼中。

台灣目前的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產業的競爭力,還有經濟利益能否為全民所共享的問題,這個關鍵比其它問題都關鍵。若是一再地為廠商作嫁,不只稅賦不公,後續還有可能產生更多的四大慘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