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網紅”、擁有千萬量級粉絲、如涵控股CMO、淘寶素顏大賽第一名。這些都是中國網紅張大奕的標籤。

  昨天,張大奕身上又多了一個標籤,中國網紅納斯達克敲鐘第一人。

  “高顏值”如涵低態勢開盤

  北京時間4月3日晚,網紅電商如涵控股(證券代碼爲“RUHN”)赴納斯達克上市。

  上市首日,如涵股價低開低走,盤中最大跌幅達到38.2%。截止上市後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如涵股價報收於7.85美元,較12.50美元的發行價下跌37.20%,市值爲6.49億美元。

  看來,在資本市場上,中國網紅們的帶貨能力難以發力。

  如涵官網信息,作爲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平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阿里巴巴集團唯一入股的MCN機構,如涵已經在同行業穩坐第一把交椅,在紅人孵化數量上更穩居行業TOP1。而如涵能阿里的青睞,真的主要得益於美顏網紅、高流量帶粉嗎?

  其業務能力範圍包括:網紅孵化、網紅電商、網紅營銷,而網紅生態和KOL就是這家公司的業務關鍵。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總裁Nelson Griggs表示:“他們使用數據分析和創新技術幫助他們的網紅製作吸引人的內容,並有效與粉絲互動,以提高她們的知名度。”

  如涵旗下的KOL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從2017年3月-2018年末,頭部網紅由2個增長到3個,成長性網紅由3個增加到7個,而新興網紅,則由57個已增至113人,除了張大奕,還包括大金、蟲蟲、左嬌嬌、管阿姨等頭部網紅。

  其KOL人數中,包括僅三名頂級KOL和五名成熟的KOL。

  如此看來,如涵頂級KOL數量上還是不足,如何“再造張大奕”是其待需解決的問題。

  一年賣20億的貨,收入超8億,卻還是虧損

  目前看來,如涵控股背後就有多家投資方撐腰。在上市前,如涵的融資歷程已十分豐富,其中包括來自阿里巴巴、君聯資本、賽富基金等公司的投資。

  其實,如涵的IPO之心早已萌發。2016年8月,如涵電商借殼克里愛掛牌新三板。而2018年4月,如涵電商終止股票掛牌,從新三板退市。終於,2019年,北京時間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

  但是,爲什麼如涵上市第一個交易日便遭暴跌37%呢?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財年前9月(2018年3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如涵電商GMV(成交總額)爲22.11億元,營收爲8.56億元,同比增長13.98%,淨虧損0.58億元,去年同期虧損0.26億元。2018財年,如涵電商GMV爲20.45億元,相較於2017財年的12.36億元同比增長65.45%。

  據招股書的數據顯示,銷售和營銷費用從2017財年0.98億元增加了49.5%至2018財年1.46億元。

  如此看來,如涵控股的盈利能力也成了美股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的原因之一。

  對於一家典型的網紅經濟公司來說,一年下來光靠 113 個網紅即實現 20 億的帶貨能力,2019 財年前三季度收入8.56 億元,這樣的公司卻還在虧損,對於短期投機來說,如涵確實不是一個好的標的。

  至於虧損的原因,接近如涵控股的人士對小財女表示,如涵在網紅分利潤方面非常感慨,“但是沒有絕對的分紅比例”,上述人士補充說。“新籤的和老人很不一樣,比如說,處於絕對C位的張大奕有權從如涵以她的名義開設的在線商店獲得49%的淨利潤,而且商業合作也不需要跟公司分錢。像大金蟲蟲這些紅人拿得多於公司,一些新人拿的就比公司少。”

  招股書顯示,在2017財年、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頂級KOL貢獻的GMV佔比分別爲60.7%、65.2%、55.2%。其中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頂級KOL有3名,張大奕排在首位,微博粉絲數比排名第二的大金多665萬。

  “對於如涵控股股價而言,我覺得是短期被低估的,將來的價值還是有很大爆發空間,因爲張大奕不是唯一,他們已經驗證了可以持續培養紅人及變現的能力,這一點最關鍵我覺得。”上述業內人士對小財女表示。

  如涵似乎無法再造一個張大奕,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事實上,儘管如涵似乎也無法再造一個新的“張大奕”,但除了頂級 KOL,剩餘的 103 個網紅對如涵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根據招股書顯示,除去如涵排名前十的KOL,剩下103名簽約網紅9個月貢獻的GMV約6.7億元。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貢獻的GMV約72萬元。

  不過,也有人對此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一名熟悉如涵控股的杭州VC創始人對小財女表示:“如涵單一網紅依賴比較大,加上之前虧損,創收業務剛剛轉型生成。然後所謂的用數據分析來做網紅,這個電商其實都在做。科技含量稍微有點低,加上國外不是特別看得懂吧,而且嚴重依賴淘寶,可能因爲這些原因纔會發生暴跌。”

  至於網紅孵化能力,上述風投圈人士認爲如涵的孵化能力還不如錢夫人雪梨。且不論如涵是否具備用大數據孵化網紅的能力,但起碼如涵的融資能力確實讓人無可厚非。

  “資本是助推你的,最終還會還回去。”這句胡瑋煒說過的話,放在如涵上似乎也符合。從新三板退市到美股上市,如涵確實急了,或者換句話說,可能是背後的大機構急着變現。

  “大機構已經在裏面了,不做上市有流動性沒法退出。所以資本也會推着他去美股的,後面靠做概念市值管理,至少要保本退出來。”上述VC對小財女稱。

  儘管如涵的上市顯得有點“捉急”,但有分析指出,關鍵是網紅經濟這樣的消費模式已經成爲中國人的一種習慣。

  根據CAGR的數據,從2017年到2022年,未來中國網紅經濟的市場仍然會有41.8%的增長,網紅孵化公司的市場規模也會有38.9%的增長,達到2009億的規模。

  小財女身邊就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曾經在上海4A公司做設計的女孩子,每天晚上加班加點,月入也才一萬出頭。但自從搬去杭州並簽約了一家網紅機構後,在淘寶直播賣衣服,最高峯月入40萬,而這樣的收入還是跟公司五五分成之後獲得的淨收入。

  “我也只是一個小網紅或者中部吧,頭部網紅雙十一那天,三個小時收入6000萬。”上述網紅告訴小財女。

  對如涵控股而言,再造一個張大奕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中國這個已經被培養成以來網紅的消費市場中,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中小部網紅將會越來越多,符合個性化的消費習慣。因此,如何持續培養具備帶貨能力的網紅,可能是影響如涵控股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