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接連發了兩個有關漢陽造能否打尖彈的帖子,收到不少質疑和異議。質疑最多的就是不相信漢陽造直到最後停產也不能打尖彈的結論,異議則是堅持說漢陽造後期是經過了改造變成打尖彈的了。

我是一個喜歡較真或者說喜歡擡槓的人,但我認定某個事情,是要給出依據的,我認為這是治史者最起碼的準則。可如今自媒體上的很多人似乎根本沒這個概念,管它有沒有依據,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偏要這麼說,我就要這麼說, 你能把我怎麼樣?

也有人說漢陽造打尖彈是既成事實,不用找依據。

還有人理直氣壯:抗戰老兵們都是用漢陽造打尖彈的。問是哪個老兵,出處何在,回答的十分乾脆:自己去找。

既然沒有依據,你給出個道理也行,可我不明白的是,用漢陽造打尖彈他到底圖個什麼?

圖1 左為七九圓彈,右為七九尖彈

如果當年的圓彈緊缺,而尖彈充裕,用漢陽造打尖彈這個可以理解。可問題是,一直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的兵工生產,七九圓彈是遍地開花,尖彈不僅投產晚於圓彈,產量更是遠遠不能和圓彈相比。加上又要考慮使用尖彈的機槍用彈量特別大,用於步槍的尖彈就更是少於圓彈。到了1944年,漢陽造停產,中正式產量飆升,尖彈的產量也才隨之增大,但一直到1947年底,圓彈仍然在大量生產。既然圓彈不缺貨,他非要用漢陽造打尖彈,圖個什麼?

有人說尖彈威力大於圓彈,用漢陽造打尖彈,是為了增大殺敵效果。此說甚謬。尖彈的威力大於圓彈,這是不爭的結論,但要看怎麼用,子彈只有和槍結合才能發生效力。在一臺只有幾噸重的吉普車上安裝一門155毫米的榴彈炮,你能指望它發揮出自行火炮的威力?漢陽造設計之初就是打圓彈的,打尖彈不匹配,甭說別的了,彈道不同,射表不同,用漢陽造打尖彈連瞄準都成問題。而精度達不到,威力也就無從說起,那他非要這麼做圖個什麼?

打仗,一是殺傷敵人,二是保存自己,如果用漢陽造打尖彈比打圓彈更有利於保存自己,這麼做可以理解,可問題是因為漢陽造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用它打尖彈,沒有預留膛內的壓力空間,而圓彈和尖彈雖然都用「七九」命名,但兩彈的彈徑並不一樣,前者是8.08毫米,後者是8.20毫米。特別要命的是膛壓也不一樣,前者是2700公斤/平方釐米,後者是3100公斤/平方釐米。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在漢陽造中強行壓入尖彈,輕者損槍,重者炸膛。也就是說,這樣做,槍手要冒著很大的危險,他非要這麼做圖個什麼?

圖2 抗戰劇《中國遠徵軍》中使用的七十年代改造的7.62毫米湯姆遜衝鋒槍

有人說漢陽造到了後期經過了改造,改成打尖彈的了。先不說有沒有依據,在自媒體上擡槓,你也甭想讓他們拿出依據,咱就說這改造,在一支定型並應用於戰場的槍上改膛,就如一個人換肝換腎一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迫不得已。歷史上的確有給槍改膛的例子,都是因為有槍無彈才被迫改造。比如四十年代後期,國民政府曾對三八式步槍改膛,那是因為戰後接收了數以百萬計的該槍,卻與國民政府七九制式槍彈不符,丟了可惜,戰爭又需要,不得不改;比如七十年代初期,新中國曾對許多舊雜式槍械改膛,那同樣也是因為這些槍與新中國的七六二制式彈不匹配,大辦民兵師需要,廢物利用,不過而已。可漢陽造不存在這個問題,七九圓彈在舊中國,一直到抗戰結束時止,不僅不缺貨,而且遠比尖彈更多更方便供應,他非要改膛,圖個什麼?

有人會說,改膛後發射尖彈,用以增大威力,圖這個,不對嗎?這個出發點當然是對的,但這也只是今天無知軍盲的一廂情願而已。至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在中國給已經定型的槍改膛,其性能只能是越改越差。上邊說的舊中國的改七九步槍、新中國的改捷克、改勃然機槍,改後的性能都不如改前,只是原槍的子彈即將告罄,不改就變燒火棍了,所以明知改後的性能肯定不如不改,也得改。但當年的漢陽造不是這麼回事。既然改了不如不改,並不缺少彈藥的漢陽造非要這麼改,圖個什麼?

圖3 上為漢陽造,下為試圖改造而中途夭折的漢陽造改型

打個比方,一般人的心臟都不如飛行員或運動員的心臟好,可有誰在沒傷沒病的情況下願意換一個比你好的別人的心臟?哪怕是免費給你換,你幹嗎?

還有人說有些小廠對漢陽造進行了改造,民國的檔案中找不到記載,所以他拿不出依據。說這話的人把給槍改膛想的太簡單了。槍械改膛,不是更換個槍管就行,槍機、供彈、閉鎖、拋殼、瞄準、耐壓值等等,都得改。而要改變這些,還得要反覆做特別精密的測試、計算、實驗、修正等等,比設計一支新槍簡單不到哪裡去。國府確曾嘗試改變漢陽造以發射七九尖彈,兵工署在1934年還曾專門組織漢陽廠進行過改造,最後結果如何?得不償失,夭折了。以當時步槍科研與生產都居國內老大地位的漢陽廠都沒能改造成功,那些半手工的小廠怎麼改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