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堆疊這一項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堆疊這個技術,橫向擴展性比較差,而且BUG很多,較先進的數據中心已經把這個技術淘汰,現在的數據中心用的都是spine、leaf架構。那既然淘汰了,為什麼還要講這個技術呢?

1、大部分企業、校園還在用這個技術(小型網路裡面還是挺好用的)

2、在數據中心應用了較長時間,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PS:本文主要闡述堆疊技術的產生及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和如何優化

傳統網路

一個技術,產生肯定是有歷史原因的,那堆疊技術產生的理由是什麼呢?

1、網路發展迅速,網民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大,傳統網路STP阻斷導致流量利用率低

2、非最短路徑轉發,轉發延遲大

3、網路收斂慢,造成業務中斷

這些問題的產生帶來了虛擬化技術的訴求,所以產生了堆疊技術

堆疊技術,本質上就是合併,管理平面、控制平面、轉發平面的全面合併,堆疊系統的主控板、管理兩臺物理設備的所有線卡和網板,變成一個邏輯的大交換。

PS:因為三個平面的合併,所以兩臺設備(堆疊)可以和一臺設備做埠聚合,研究技術還是要追根問底的,好好批評下以前的自己

  • 堆疊的優勢

1、邏輯單節點,管理起來方便

2、最短路徑轉發,時延低

3、相對STP,收斂速度大大提升

  • 堆疊的優化

跨設備鏈路聚合實現了數據流量的可靠傳輸和堆疊成員交換機的相互備份。但是由於堆疊設備間堆疊線纜的帶寬有限,跨設備轉發流量增加了堆疊線纜的帶寬承載壓力,同時也降低了流量轉發效率。為了提高轉發效率,減少堆疊線纜上的轉發流量,設備支持流量本地優先轉發。即從本設備進入的流量,優先從本設備相應的介面轉發出去;如果本設備相應的介面故障或者流量已經達到介面的線速,那麼就從其它堆疊成員交換機的介面轉發出去,這就是所謂的流量本地優先轉發(默認2層開啟,3層ECMP需要敲命令開啟)

舉例:

如下圖所示,SwitchA與SwitchB組成堆疊,上下行都加入到Eth-Trunk。如果沒有本地優先轉發,則從SwitchA進入的流量,根據當前Eth-Trunk的負載分擔方式,會有一部分經過堆疊線纜,從SwitchB的物理介面轉發出去。設備支持本地優先轉發之後,從SwitchA進入的流量,只會從SwitchA的介面轉發,流量不經過堆疊線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