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堆叠这一项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堆叠这个技术,横向扩展性比较差,而且BUG很多,较先进的数据中心已经把这个技术淘汰,现在的数据中心用的都是spine、leaf架构。那既然淘汰了,为什么还要讲这个技术呢?

1、大部分企业、校园还在用这个技术(小型网路里面还是挺好用的)

2、在数据中心应用了较长时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PS:本文主要阐述堆叠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优化

传统网路

一个技术,产生肯定是有历史原因的,那堆叠技术产生的理由是什么呢?

1、网路发展迅速,网民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传统网路STP阻断导致流量利用率低

2、非最短路径转发,转发延迟大

3、网路收敛慢,造成业务中断

这些问题的产生带来了虚拟化技术的诉求,所以产生了堆叠技术

堆叠技术,本质上就是合并,管理平面、控制平面、转发平面的全面合并,堆叠系统的主控板、管理两台物理设备的所有线卡和网板,变成一个逻辑的大交换。

PS:因为三个平面的合并,所以两台设备(堆叠)可以和一台设备做埠聚合,研究技术还是要追根问底的,好好批评下以前的自己

  • 堆叠的优势

1、逻辑单节点,管理起来方便

2、最短路径转发,时延低

3、相对STP,收敛速度大大提升

  • 堆叠的优化

跨设备链路聚合实现了数据流量的可靠传输和堆叠成员交换机的相互备份。但是由于堆叠设备间堆叠线缆的带宽有限,跨设备转发流量增加了堆叠线缆的带宽承载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流量转发效率。为了提高转发效率,减少堆叠线缆上的转发流量,设备支持流量本地优先转发。即从本设备进入的流量,优先从本设备相应的介面转发出去;如果本设备相应的介面故障或者流量已经达到介面的线速,那么就从其它堆叠成员交换机的介面转发出去,这就是所谓的流量本地优先转发(默认2层开启,3层ECMP需要敲命令开启)

举例:

如下图所示,SwitchA与SwitchB组成堆叠,上下行都加入到Eth-Trunk。如果没有本地优先转发,则从SwitchA进入的流量,根据当前Eth-Trunk的负载分担方式,会有一部分经过堆叠线缆,从SwitchB的物理介面转发出去。设备支持本地优先转发之后,从SwitchA进入的流量,只会从SwitchA的介面转发,流量不经过堆叠线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