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

今年又有一批大班小朋友畢業,即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孩子進入小學後,在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及人際關係等方面將面臨許多變化,這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因此,在接下來的這一段時間內,家長必須有計劃地使孩子在身體上、心理上、日常作息制度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為入學做好準備,使其今後能更好地、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生活。

心理準備

幼小銜接的孩子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心理準備過程,家長和教師要給孩子灌輸一個「上小學很自豪」的思想,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處於成長的過程中,相對於幼兒園小朋友來說,自己已經長大成「大朋友」了。

體能準備

這方面的準備並不是要使學生跑步或者什麼,主要是指孩子能夠「坐滿三分鐘」,由於小學與幼兒園教育有所不同,幼兒園教學以動為主,而小學教育需要安靜聽講,因此,能夠坐得住是小學一年級必修的一項體能。

能力準備

小學與幼兒園傳授的知識是不同的。幼兒園是玩中學,可以玩教具,玩著學,小學可不是玩的。叫「坐中學」,看著老師,老師傳授知識,他必須要接受,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要求: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尤其是注意力這塊,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和維持,這樣的不良習慣不利於今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習慣培養

由於幼兒園教學主要是活動教學,寓教於活動中,因此對於嚴格的課程表沒有很大的概念,而小學以學科教育為主,需要分科目按照課表進行教學、學習。因此要培養孩子嚴格的時間表,課程表。調節從幼兒園向小學生活過渡的「生物鐘」,按小學一天生活進行模擬運轉,午睡從少睡一點逐步過渡到不睡午覺,讓孩子逐漸習慣小學的生物鐘。

物質準備

小學生需要用到很多的文具,相對於幼兒園來說,有一定的知識鞏固練習,需要有本子和鉛筆來完成家庭作業等。帶孩子上文具店認識多種文具,給孩子買心儀的小書包和文具,激發孩子對上小學的熱情。

人際交往意識

在幼兒園時,孩子大多還是在家長與老師的保護下唯我獨行。而在小學則不同,老師只管抓學習,其他事情需要跟同學交流學習,甚至合作完成。可以讓孩子與同齡或稍大的小朋友玩耍,進行習慣等方面的觀察和引導,讓孩子感受合群的快樂。

學習方式的轉變

幼兒園的學習方式主要以活動為主,教授的基本是活動課程,而小學教育有多不同,以學科課程的教學為主,孩子在小學一年級階段需要做學習方式的調整。多講上學愉快的故事,喚起孩子求學的熱情。培養孩子認字的興趣和數數的樂趣。

自我管理能力

主要是孩子需要自覺養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上課能認真聽講,不開小差,課後能按時按量完成家庭作業,對自己的文具書包能夠自己整理等。

學習環境的適應

小學意味著要重新去適應一所新的學校,重新接觸其他同學和老師,這就需要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可以帶孩子參觀小學,培養對小學的感情和親近感;帶孩子實地熟悉上學必走的路線,告訴他行走、過馬路、看紅綠燈等基本安全知識;準備好所有學慣用品,並教會他整理書包;講解上學的道理及基本禮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