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jpg  
『當時的他們愛錯了方式,所以才把後來愛成了遺憾。』

後來的我們 │ Us And Them

導演:劉若英
演員:周冬雨、井柏然、田壯壯

沒有搶到台北電影節的票讓我覺得超扼腕!不過還好後來宣布會在Netflix上架,有一種好險不會需要錯過這部電影的慶幸。會注意到這部作品,主要原因真的是因為劉若英執導。不知道有沒有跟大家分享過──我很喜歡劉若英,作為歌手、作為作家,她可能不是唱最好的、寫最好的,可是我很喜歡她的作品中所帶給我的情感跟故事性,每一篇文章、每一首歌曲,其實都承載著一個故事的感覺。比起唱功、我覺得她的作品最迷人的,是那種敘事方法。
photos_26905_1524024443_b6b7cc5413473775795e92b82f176840.jpg  
對我來說其實《後來的我們》也是這樣,不過不失、中規中矩,故事坦白說也相對通俗,但是在這故事的推展中觀眾還是看到了一點新意──而這、是只有劉若英才可以添加得進去的故事性,讓我感覺這整個故事因為是劉若英的執導,而因此多了一種魅力,在於氛圍。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劉若英本身也有歌手這個身分,在主題曲跟插曲等等的選擇上,都讓人覺得是很有氣氛的。例如當初我單聽其實覺得還好的那首陳奕迅的《我們》,因為搭配上了故事最後的ENDING,整個惆悵的情緒讓《我們》徹底渲染觀眾,我立刻就因此愛上這首歌;又例如在前期幾首音樂的串場、像是五月天的歌曲等等,我覺得像這樣橫跨很多年的戲劇裡,的確是需要一個符號,在《後來的我們》裡,除了很常見的用科技產品來反映之外,就是音樂的部分。(可我又想起橘子的小說《我想要的,只是一個擁抱而已》裡面用孫燕姿的歌串起來,讓我覺得,如果選定一個歌手/樂團,甚至是用劉若英自己的歌曲來串,是不是也是另外一種感覺呢?)


而另外一首私心想分享的,是田馥甄的《愛了很久的朋友》,但相較之下當它出現時,我更注意到的是兩人終於跨出那一步改變關係,而鏡頭從小房間內越拉越高,在近乎是空拍視角中看見的每一個小隔間裡不同的生活,俯視之下每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裡,卻都是一個故事。多擁擠,多干擾。北京的生活多麼不容易。
2.png  
而其實比起後來的甜蜜、又或者是曖昧期時見青的那些情緒與忌妒,對我來說,其實都不若這一場跨年的戲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們都以為小曉為了迎合男友喜好而留長頭髮時,脫下假髮的瞬間、甚至到見青把那頂假髮戴上而有點戲謔的畫面,那一個畫面於我來說真的很感人,因為就像是、他不管他人的眼光,無條件承擔且包容下她所有的不堪與不安。那些事情他們不再談,他知道她失落、難受,而那頂假髮,是他承接了她所有的痛。

只是我覺得,或許同時他也承接下的是小曉對於未來的期待──不管是對於家庭、對於婚姻、對於「北京」的一些執著。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往她所交往的那些男朋友,那些可能相對世俗且讓小曉覺得安心的特徵,對於見青來說無疑是種壓力、甚至是對自己的期許。「讓妳過好日子」這件事情,對男人來說是一種壓力──成家立業的一些既定形象,又或者說是社會期待,男人要背負的某種原罪。
2.jpg  
可實際上,女人要的是什麼呢?其實我覺得在故事中用一個很安全的方式過關,又或者說,在那些說也說不清的分手理由中,其實用很漂亮、很發人深省的句子,給了這段感情一個答案。她曾經要的,慢慢的在跟他相處的過程中,發現那些並不重要;可是他一直擺在心底了,甚至是因為那些比較心理,讓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兩人,拼了命的膨脹自己過得多好,只是,好像越是膨脹,就越是顯得內裡的空虛。最開始對於北京生活的期待與樂觀,好似慢慢的被現實生活消磨殆盡,對於未來,他們越來越不敢提,太遙遠、也怕想得太美好,那些夢想如今說來都變得可笑。

除此之外,就像小曉說的,他們在錯誤的時間理解了彼此真正所需要的,而或許也因為太愛對方了,漸漸的以對方為主、進而忘記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我很喜歡在車上的那場戲,兩人的爭吵中,小曉吶喊出的,其實是藏在見青內心裡的迷惘。他到底要什麼?又或者,他到底還在堅持什麼?其實我懂,那種看不到盡頭、也沒有光的路,到底該不該走下去的那種感覺。
很難熬。
photos_26905_1524818447_923c0c5490cd05c8057aec4a807d7b0d.jpg
而幾乎看過《後來的我們》的觀眾一致認同的是,田壯壯的篇幅,無疑是畫龍點睛,可以說是全片最大的亮點。故事除了上述的科技產品、音樂來象徵時代演進之外,我覺得透過每一年的除夕夜、回家過年這件事情,交通工具的改變也好、價值觀上的改變也好,反映了這些年,在北京的「歷練」是如何改變了他們。他們口中嚷嚷著成功是什麼呢?其實我覺得在年復一年的變遷中,是反覆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想要的是什麼?夢想、還是溫飽?愛情、還是婚姻?
這部片的名言之一是「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卻沒有了我們」,可我卻在想──那什麼都有了的「什麼」,究竟包含了什麼?

我覺得,在那封最後那真摯動人的書信中,我豁然明白的是,小曉一直在追尋的,其實都是一種家的溫暖跟歸屬感,她一直在尋找所謂的「家」,只是起初的她,以為能夠有實質的房子,就能夠擁有心理的依歸。可是到後來才發現,原來不光是血緣,最重要的是,對方把自己放心上,不管今天她跟見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她想要的就只是那麼簡單的存在哪,一份認同與價值,一份安全感,可是她直到那麼多年後才明白。
未命名.png  
「妳一定可以找到那個人的」,儘管有再多不捨、遺憾,卻最後也只能化為這一句祝福──在重逢的時光裡,我覺得他們是有一度要越線的,可是理智還是把他們拉了回來,因為他們都明白,那些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儘管對方的遺憾與自己有關、即使再想彌補,但是就算現在回頭,其實也改變不了什麼。我想起曾經看過類似的文章,寫著──很悲哀的是,好像兩人總是沒辦法跑在同一條線上,總有一方窮追不捨、望著對方稀疏的背影而盲目追逐,而兩人之間的距離,就是價值觀上的鴻溝。跨越這條曲流,才能夠真正並肩一起向前走。
而倘若在一段感情中,最後學會了這個道理──懂得怎麼愛人、理解如何被愛,也許也是值得的。

配合著那款遊戲的發明──當伊恩找到了凱莉,世界才真正又變成了彩色,而這次他們好好的說了再見,雖然惆悵、糾結,但是當年的他們沒能夠勇敢走到最後,卻也成為兩人成長很重要的養份。當時的他們愛錯了方式,所以才把後來愛成了遺憾。
這次,勇敢地道別吧、認真的說再見吧!希望彼此都好好的,甚至也許我覺得他們都希望,對方過的比自己好。
後來的他們,其實,像是遠遠守護對方的家人。

圖片來源:網路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