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文/羊城晚報記者 譚錚 通訊員 羅鈺紅

  近日,一則《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批准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在留學圈內被高頻次轉發。記者翻查教育部官方網站發現,此通知於2018年6月19日由教育部正式發佈。根據通知顯示,教育部依法終止了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並公佈了詳細的名單。

  一則舊聞獲得國內高等院校老師及留學行業等人士的關注,讓記者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份名單。對於N+N的合作辦學模式,再次提醒有意辦理的學生,審慎選擇。

  234個終止項目中 赫然可見名校

  A

  梳理教育部公佈的這份名單後,記者發現,在234個被終止的項目中,英國有60個,澳大利亞有45個,美國也有25所大學受到影響。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英國的華威大學,澳洲的墨爾本大學、南澳大學,美國的紐約大學、休斯敦大學等知名高校赫然在列。

  再看名單當中涉及的國內高校,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衆多名校也在其中。

  在234個被終止的辦學機構和項目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有5個,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卓越國際學院、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歐美學院、西安交大-香港科大可持續發展學院、山西農業大學中德學院、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剩下的229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分佈在2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黑龍江省最多,共有100個項目被終止,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別有31個和28個項目被終止,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中外合作辦學已存在多年,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爲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最常見的合作形式如“2+2”,即國內讀書兩年,國外讀書兩年。不少中國學生通過這一途徑,深切體驗了國外生活和學習的樂趣,甚至改變了自己對“讀書”的看法。

  合辦項目增多,問題逐步顯現

  B

  據瞭解,“2+2”、“3+2”項目也被稱作“國際合作雙文憑項目”或“國際本科項目”,其所獲學位當時可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進行認證。不少高考未如理想的同學,通過中外學分互認項目,獲得了海外較優質的教育資源。

  隨着合辦項目或機構的逐漸增多,問題也逐步顯現:盲目開展合作辦學、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辦學水平不高、忽視外方資質以及規模增長模式遇到瓶頸。爲此,教育部也加強了對中外合作辦學採取的監管措施,包括對對外合作辦學頒發境外學歷學位證書註冊認證系統;設立對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信息年報制度和定期評估核查制度;立退出機制,實現從准入到退出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等。

  參加過此類項目的王同學向記者表示,項目看上去很有優勢,但實際卻是鏡花水月,高昂的學費花出去了,但收穫不大。王同學說:“究其原因,學籍和歸屬感還是屬於國內學校,在國外的1-2年時間,課程銜接困難,缺乏內涵式發展機制,一切都是學校統一辦理,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學習而已。”

  業內人士:合作辦學項目留學

  C

  琥珀教育項目經理湯慧豔表示,國內學校的合作辦學項目資金要求高,學習和體驗的課程少,意味着即使去了國外學習,並不能像真正的留學一樣獲得優質的人脈和好的教育資源。“可選擇的海外合作大學是受限的,想就讀真正的一流名校,幾乎是不可能。”湯慧豔表示,“2+2”、“3+2”項目的核心,是學分互認,而中國與國外大學的課程設置乃至教學評估方式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難以實現學分互認。

  此外,就選擇的專業而言,湯慧豔表示,中外兩所大學彼此認可學分的專業也是有限制的。如果學生在出國的過程中想修改專業,但所選專業又不屬於合作辦學項目規定範圍的,就更費周折了。“學生已修的大學學分可能只能部分轉移,如果學生依然選擇去該合作大學,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學費才能完成學業,有的學生甚至只能從大一開始讀起。”

  留學機構建議,想要接軌國際教育,可直接申請海外大學。高中生可以通過預科、橋樑課程等方式入讀海外本科。

  (譚錚 羅鈺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