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字之差:破傷風類毒素vs.破傷風抗毒素




謝雅君,解放軍306醫院,藥學部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編輯

破傷風是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通過傷口入侵人體,繁殖產生外毒素,引起全身肌肉持續強直和陣發痙攣,最終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是一種具有潛在致命性危險的感染。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破傷風,感染後的死亡率約爲30%~50%。但如果積極做好破傷風疫苗預防免疫,在受傷後正確處理傷口,都能夠有效的避免破傷風感染,破傷風其實並不可怕。

1. 破傷風桿菌的感染途徑

破傷風桿菌廣泛分佈於灰塵、土壤、人或動物的糞便中以及鏽器表面,本身並不致病,它要引起破傷風的發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皮表有傷口使得它能夠進入人體內,二是必須在缺氧的條件下,因爲破傷風桿菌是一種厭氧菌,只有在缺氧的環境中才能大量繁殖,從而產生具有致病性的外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因此,當傷口被泥土、糞便污染,或者是被生鏽的鐵釘劃破的,特別是傷口破口小,深度深,傷口內有壞死組織或血塊等有利於形成一個缺氧的環境時,這個時候最容易發生破傷風感染。

2. 破傷風的免疫預防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常用的幾種免疫製劑的名稱及成分:①破傷風類毒素(TT):失去毒性的破傷風外毒素,能刺激人體主動產生抗體;②破傷風抗毒素(TAT):直接提供抗體,來源於馬血清;③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直接提供抗體,來源於人血清;④百白破疫苗(DTaP):百日咳死疫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的聯合疫苗,適用於3個月至5歲兒童;⑤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DT):白喉類毒素和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的聯合疫苗,作爲加強免疫用。分爲兒童用(6~11歲)和成人及青少年用(≥12歲)兩種。

破傷風的免疫預防方式分兩種,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即注射含破傷風類毒素的疫苗,刺激人體主動產生抗體,通常於社區醫院接種。缺點是起效慢,需要逐步注射3次才能產生抗體。目前我國主要採取了針對嬰幼兒的主動免疫,而缺乏針對成人的主動免疫程序。嬰幼兒按規定在3月齡、4月齡、5月齡和18月齡接種百白破疫苗,前三次爲基礎免疫,能夠獲得3~5年的保護,第四次爲增強免疫,可延遲保護時間至10年。6歲時接種一劑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將在成年之前都獲得很好的免疫力。這兩種疫苗均屬於1類疫苗,免費接種。

另一種方式是被動免疫,即受傷後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使人體被動獲得抗體,一般於醫院急診科注射。兩者的區別是破傷風抗毒素來源於馬的血清,而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來源於人血清,所以破傷風免疫球蛋白過敏的發生率遠低於破傷風抗毒素。優點是快速起效,使人體立即獲得免疫力,缺點是維持時間短。一般破傷風抗毒素約2~4天,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約2~3周,注射一劑並不能給人體帶來對破傷風桿菌的持久免疫力,而反覆注射藥效消失得更快。所以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並不是預防破傷風桿菌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按要求接種破傷風疫苗纔是根本。值得一提的是:孕婦、HIV感染者等特殊人羣打破傷風類毒素、破傷風抗毒素都是安全的。


僅一字之差:破傷風類毒素vs.破傷風抗毒素



3. 哪些人應該打破傷風疫苗

首先,如果是新生兒,應按照我國免疫計劃按時接種百白破疫苗。如果是小時候沒有打過百白破疫苗的成年人,建議接受三次基礎免疫,以後每隔10年給予一次加強免疫。

外傷出現破口時不必驚慌,如果只是淺表處、清潔的傷口,用生理鹽水沖洗後碘伏消毒即可。如果傷口較深、需要縫合或者傷口被污染,這時如果你曾經接受過3針破傷風基礎免疫,並且距離最後一針還不滿5年,那麼你的體內有保護性抗體,不需要去醫院打破傷風抗毒素。如果超過了5年,則應打一針破傷風類毒素,此時你的體內將很快再次產生保護性抗體。

如果你從沒接受過免疫接種,或者尚未完成3針基礎免疫,那麼除了接種破傷風類毒素,同時還需要注射液破傷風抗毒素。傷後2周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都能起到預防作用,當然,越早應用,預防效果越好。

所以,破傷風抗毒素和破傷風類毒素,一字之差,作用卻並不相等,破傷風抗毒素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僅用於緊急預防和治療,一定要走出“破傷風抗毒素是對抗破傷風感染的特效藥”這個誤區。


僅一字之差:破傷風類毒素vs.破傷風抗毒素



4. 破傷風疫苗的注意事項

嬰幼兒注射破傷風疫苗時應確認寶寶沒有發熱,如果有慢性疾病、癲癇病史或過敏體質應告知醫生。打完破傷風疫苗24小時內不要洗澡。

破傷風類毒素與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同時注射是安全的,但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與某些減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腮腺炎、水痘病毒疫苗等,相互之間應間隔至少3個月。所以如果3個月之內打過上述疫苗,應告知醫生。

破傷風抗毒素最常見過敏反應,快者在注射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即可發生,遲緩者在注射後7~14天發生。所以注射完破傷風抗毒素後不要立即離開醫院,應觀察至少30分鐘之後再離開。回家後應注意自己有無注射部位紅斑、瘙癢、水腫,全身蕁麻疹、浮腫,發熱、嘔吐、關節疼痛等症狀,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