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蔣豐

  4月起,日本擴大外國勞動者引進的各項新制度,就要正式實行。善於提前計劃和部署的日本人,爲了適應外勞新制度帶來的各種變化,早早就開始進行各項準備。然而在爲外國勞動者提供諮詢窗口這一項上,目前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去年底,日本政府就擴大外勞引進提出了綜合對策。爲外國勞動者設置有關僱傭、醫療、福利、育兒、在留手續的諮詢窗口,是綜合施策的基礎。日本法務省還向111個外國人居住較多的都道府縣、政令市發佈獎勵措施:只要設置諮詢窗口,就可以享受最高1000萬日元的補助金。陣仗真不小,但積極做出迴應的地方政府只有37個,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隨着30多萬外國勞動者的先後到來,日本這麼多地方連個諮詢窗口都沒有,因此產生的問題恐怕會超出日本社會的想像。那麼,爲什麼日本各地設置外國人諮詢窗口會這麼難?

  首先是日本法務省的相關規定過於嚴格。2月中旬,日本法務省公佈了開設諮詢窗口的相關要領,要求諮詢窗口在全年免費諮詢的基礎上,原則上對應11種以上的語言。地方政府即使擁有較爲充足的資金,要找到對應11種語言的口譯、工作人員,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外,按照現行政策,諮詢窗口設置的經費、人員等問題還需要地方議會的批准。因此,對於日本地方政府來說,即使有補助金,但是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推進難度比較大。

  各地爲設置綜合諮詢窗口,是日本更好接納外國勞動者,實現多文化共生社會必不可少的政策。這種全國一盤棋的舉措,本來應該由日本某個中央部門統一牽頭,全國推行。目前,日本地方政府“各自爲政”,所以日本法務省等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在協調上花費時間。要想健全、充實全國各地的諮詢窗口,日本政府應該分析現狀,找出問題所在,並重新調整政策。

  日本各項外勞引進措施的準備工作,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目前,日本政府已經在所有都道府縣召開了關於外國勞動者引進的說明會。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省令,持有特定技能資格的外國勞動者,報酬額應爲“日本人同等或以上”。這個比較標準中的“日本人”究竟是指哪一部分日本勞動者,還在“詳細討論中”。

  長期以來,日本在政策實施方面一向以“嚴密、周詳”而著稱,各種制度實施之前一般都已做好充分準備,一旦政策實施就會有條不紊地全面展開。但此次準備工作實在有些不夠給力,有分析認爲,這是因爲即使政府內部對外勞引進的各項政策舉措還沒有達成全面共識,因此不容易形成合力。

  5年34萬人的外勞引進政策已經開始實施,日本的接收企業、支援機構等都需要來自官方的權威聲音與統一執行標準。一旦外勞政策因爲執行混亂產生問題,不僅會極大損害外國勞動者的權益,還會嚴重影響日本的國際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