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青島秦先生的女兒正在讀初三,據他回憶,小麗平時學習很認真,也許是要考試的緣故,她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

事發當天,小麗偶爾打開電腦玩遊戲,出於對學習的考慮,秦先生嚴厲地批評了她浪費時間。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是,她居然選擇死亡來回擊父親,一口喝下半瓶農藥,最終醫院搶救無效,未能將女孩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這種因家長批評導致孩子走向極端的新聞近年來屢見不鮮。

孩子心理脆弱、敏感是一方面,很多時候也跟家長批評孩子的方式不正確有關。

每當孩子犯錯了,作爲家長常常被憤怒、失望、焦慮等情緒所裹挾,批評孩子起來口不擇言,更談不上注重方式方法。

殊不知,這種狂風驟雨式的語言“敲打”,就像一場暴力,打碎的是孩子的心。

既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容易自卑、玻璃心、甚至產生情感障礙。

1

什麼纔是正確而深刻的批評教育?

好的批評,應該是啓發、引導、喚醒。

重要的是喚醒孩子的內在心靈,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與反省,從而自覺地改正自己的行爲。

否則,孩子的錯誤行爲還是會像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與4顆糖的故事,點醒了很多不懂批評的家長: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孩子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一會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沒有批評他,而是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據我瞭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有跟壞人鬥爭的勇氣,所以我再獎勵你一顆。”

這時,男孩感動地哭了:“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男孩:“爲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

待他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體現了批評的藝術。

用溫和的力量,在保護孩子自尊與脆弱心靈的同時,喚醒了孩子內在的自省能力。

2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這個故事,揭示了批評孩子時,應該注意的5個重要內容:

調查後再評判

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是孩子主觀刻意爲之,有時是客觀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態度問題,有些是出於善意的動機······

比如一個孩子不小心把一大盆水灑得到處都是,但其實他只是想悄悄倒水給媽媽洗腳。

這就要求家長在批評孩子前先冷靜下來,調查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再評判,並且給孩子解釋、申訴的機會。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調查清楚事情原委後才與學生溝通對話。

這樣纔會對整個事件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家長跟孩子對話時更有針對性,孩子也會更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批評。

否則,如果家長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猜測、不分青紅皁白地對孩子橫加指責,很可能會誤傷了孩子,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造成親子間隔閡。

注意時間和場合

古訓有云:“愛子七不責”,對衆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這其中,家長最容易犯的就是當着很多人的面批評孩子,大街上、學校裏、親朋好友面前、老師的辦公室裏。

孩子再小,也在時時刻刻努力維護那顆小小的自尊心。

當衆批評孩子,孩子會感覺沒有面子,心裏想的只是趕緊逃離這個讓人窘迫的情境,產生的更多是對父母的厭煩和逆反心理,無法真正聽進父母的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種情況下的批評,對孩子與家長都有害無益。

故事中,當陶行知看到男孩扔石塊砸人時,爲什麼沒有立即批評那個孩子,而是讓他單獨去辦公室找他呢?正因爲陶行知深諳此道理。

作爲孩子最愛的父母,更不要輕易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孩子,注意語氣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孩子時,特別要注意語言。

威脅、恐嚇、嘲諷、侮辱性的語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破壞安全感,他們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陷入無盡的自卑與恐慌裏。

家長跟孩子對話時,應對事不對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誇大孩子的錯誤。

語氣誠懇、平和,單純討論事件本身,不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如“沒用”“蠢、笨”等。

語言簡潔、點到爲止

“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待男孩接過4顆糖,陶行知也結束了這場充滿智慧的批評教育。

反觀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批評孩子時嘮嘮叨叨、說不到重點上,還愛扯東扯西、翻舊賬,難怪孩子不喜歡聽。

家長要注意把握批評的度,多用提醒、暗示、啓發的辦法。

批評的話語不在多,在於簡練、精妙,一語中的,點到爲止。

因爲孩子其實很聰明,父母把話說到一定程度他們自己就會意識到問題所在,說的太多了反而會厭煩、違拗。

既要看到缺點、也要發掘優點

在這個故事中,陶行知非但沒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錯誤,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誘,發掘了男孩的幾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勇於認錯。

這是一種正面管教法,用積極、正向的因素去影響孩子。

在批評孩子時,家長也應當學習這種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既要看到孩子的錯誤,也要發掘孩子的優點,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公正的,不會覺得父母只盯着他的缺點看不到優點而不滿。

而且,具體地幫助孩子發現他身上的優點,是一種積極的暗示,會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促進孩子自覺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3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批評孩子?

對孩子的批評需要適度,有兩種情況是需要家長及時批評,指出孩子的錯誤的:

批評的矛頭必須是對事不對人,纔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不應該做出“撒謊的行爲”,但不能說孩子因此就是一個“撒謊的人”。

這等於給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覺徹底沒希望了。並且當我們破壞性地批評孩子時,扼殺的是孩子精神人格,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貶損的是他的自我價值,使他失去改掉缺點把事情做好的動力。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以後不再重犯,並且能夠做對的事情。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一定要講究批評的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4

簡單有效的“三明治”批評法

如何讓孩子願意用心聽家長的批評並且樂於改正呢?這就要求批評時講究技巧和藝術了。今天給大家介紹被很多心理諮詢師、教育專家推崇的“三明治”批評法

第一步:肯定。

第二步,提建議。

第三步,鼓勵和希望。

把批評夾在兩個表揚中,就像“三明治”。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小明和小強在數學考試中,都因爲粗心大意丟了一些分數,下面看看他們各自的爸爸是怎樣批評的。

小明爸爸:

“你怎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呢?!和你說過多少遍了,計算結果一定記得寫上單位,什麼時候能長點記性?回去好好想想!”

這樣的批評方法,可以想象孩子是怎樣的心理感受,更不用說有接受批評積極改進的決心了。

小強爸爸:

“這次考試,有幾個有難度的題,都解出來了,很厲害,不容易!哦,不過,還記得之前做練習題時,爸爸曾提醒過你的要細心,計算結果要寫上單位嗎?如果更細心一點,分數就會更好了。總的來說,你對知識的掌握不錯,以後的考試,讓爸爸看到你的細心和對細節的把握,好嗎?”

小明爸爸直接了當,毫不掩飾失望和焦慮的情緒,把這種情緒一股腦兒傾倒在孩子身上。我們需要明確,孩子的進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着反覆的試錯和對細節的改進。當孩子學說話時,家長都能接受孩子不標準的發音。可爲什麼孩子長大了一點,就失去了這種耐心呢?相比掌握有效的批評方法,着急和焦慮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我們再看小強爸爸運用的“三明治”批評法——

第一步:肯定。

“ 有幾個有難度的題,都解出來了,很厲害,不容易。” 這是個很好的心理鋪墊,孩子聽到這句話,懸着的心就稍稍放下了,也就更容易接納批評。

第二步:提建議。

“哦,不過,還記得之前做練習題時,爸爸曾提醒過你的要細心,計算結果要寫上單位嗎?如果更細心一點,分數就會更好了。” 像是隨口一說的批評,並沒有迴避問題,但聽起來並不刺耳。

第三步:鼓勵和希望。

“總的來說,你對知識的掌握不錯,以後的考試,讓爸爸看到你的細心和對細節的把握,好嗎?” 在期盼中重複問題,雖然不“尖銳有力”,但孩子仍可以明確問題所在,明確之後改進的方向。

期望孩子進步的前提,是家長自己也在做得更好。“三明治批評法”不僅用於批評孩子,也可用在工作溝通中,而孩子經歷過家長的“三明治批評法”,也有利於他在社交和集體活動中更好地和小夥伴溝通,提升他的領導力。

正確而深刻的批評教育,一定是充滿愛和溫暖的教育,如春風化雨一般,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理性與內在力量、讓他自己去領悟、去改正,有助於孩子自省意識與獨立人格的培養。

陶行知曾說: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部分素材來源:根據微信公衆號“錢志亮工作室”、“青欖家長地帶”等相關文章內容整理

END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