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治療領域,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爲衆多癌症患者打開了另一道生命之門。

  然而,隨着使用這種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在真實世界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尤其需要警惕。

  近日,《科學》雜誌上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疾病超進展”的病例。

  一名患有罕見子宮內膜癌(已擴散到肝臟)的65歲女性在接受抗PD-1/PD-L1治療3周後,其肝臟腫瘤反而開始快速增大。

  這意味着,PD-1抑制劑療法非但沒有控制住病情,可能還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這並非個例。

  在2016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上,J. Lahmar等人在壁報上發佈了一篇PD-1/PD-L1治療89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後,20例患者出現進展,其中有9例在第一次評效時即發生反常的快速進展,且進展速率超過了50%。

  在之後的隨訪中,僅1例出現腫瘤回縮。因此,研究人員將另外8例定義爲“超進展”。

  這也是“超進展”的首次亮相,但當時並未引起業界重視。

  此後不久,來自巴黎Gustave Roussy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超進展”現象系統完整地發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上。

  這項研究納入了131名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的癌症患者,其中有12例在治療3個月內出現了“超進展”。

  一時間,“超進展”這個特殊現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2017年3月,Kurzrock等科學家報道了相似的發現,155例腫瘤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後,有6例患者發生“超進展”。

  此後,相繼有多個研究小組報道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觸發“超進展”的案例,發生率從7%-29%不等。

  然而,其機制至今尚不明確。

  有學者推測可能是由巨噬細胞所推動;有研究人員指出可能與MDM-2擴增和EGFR突變有關;也有專家認爲可能與PD-1/PD-L1抑制劑本身無關,是腫瘤進展所致……

  除“超進展”之外,在PD-1/PD-L1治療過程中,還存在另一個難題——“假進展”。

  這跟PD-1抑制劑作用機制關係密切。與傳統化療藥和靶向藥物不同,PD-1抑制劑是作用於免疫系統,當免疫細胞富集在腫瘤區域時,會導致在傳統影像學手段下,難以區分真進展與假進展,從而出現評判的偏差。

  不僅存在超進展、假進展等問題,即使是對於癌症治療本身,當前的免疫療法也存在侷限性。

  在以往研究中,即使是療效位於前列的PD-1/PD-L1抑制劑類藥物,治療有效率也僅在20%-30%之間。

  即使如此,PD-1/PD-L1抑制劑仍是業界熱點。

  從首個PD-1/PD-L1獲批至今,5年間,已有6款此類藥物相繼在美獲批上市,入場玩家不乏默沙東、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等“大廠”。

  在國內,繼OK藥獲批上市後,本土藥企信達、君實也相繼入場。據瞭解,恆瑞、百濟神州也緊隨其後,其產品正處於審評審批階段。

  在PD-1/PD-L1大熱環境下,《科學》雜誌這一案例或許可以給免疫療法領域帶來一些“冷思考”。

  鑑於惡性腫瘤的複雜性,以及癌症患者免疫系統的特殊性,如何系統地評價療效,如何判斷治療的優勢人羣,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相关文章